醫學科學創新能力事關醫療服務水平,生物醫藥和臨床醫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夠轉化為臨床診療的手段和方法,更好地支撐衛生政策的制定,將為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貢獻。近年我國臨床研究高速發展,但仍與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在具備創建國際一流臨床研究體系基礎與條件的上海,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臨床研究,其中人才是關鍵一環。
(相關資料圖)
在第六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上海健康醫學院開展主題教育大調研,聚焦“本市臨床研究支撐性人才短缺”問題,錨定“摸清人才需求、找準人才緊缺根源、推動人才培養實踐落地”目標,深入行業部門、醫院和相關企業開展走訪調研,探尋破解人才難題之路,助力臨床研究能力提升。
臨床研究人才缺口大
上海健康醫學院黨委書記郭永瑾帶隊對華山醫院、仁濟醫院等17家三級醫院和輝瑞生物制藥集團、羅氏全球藥品研發中國中心、上海醫藥研發管理中心等10多家生物制藥企業開展調研,對管理者、一線科研人員等進行訪談、問卷調查等,希望摸清人才需求,找準人才緊缺根源,推動人才培養實踐落地。
圖說:醫療機構臨床研究中心內被調查研究團隊反饋的最緊缺人才類型 來源/采訪對象供圖
調研組發現,目前全市擁有36家市級三甲醫院、6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2家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65家具備藥物臨床試驗資質的醫療機構,還有國內首個政府主導、按照藥物臨床試驗質量管理規范建設的醫藥臨床研究核心機構和資源服務公共平臺。但是上海臨床研究各類人才供給與需求存在嚴重失衡現象,主要表現為數量、結構與質量的供需失衡?!皳{查推算,上海醫療機構對臨床研究專業人才的需求約1萬人,實際從業人數約0.17萬人,且兼職人數不在少數。多數臨床研究團隊的支撐性人才類型配備不齊,諸如數據分析師、協調員、質量控制員、研究型護士等極其緊缺。究其根源在于臨床研究人才的培養與行業人才需求嚴重脫節?!闭{研組成員萬廣圣說。
在針對臨床研究一線人員的訪談和問卷調查中,調研組發現臨床研究員(醫生)、數據管理員、項目管理員、質量控制員是醫療機構臨床研究中配備最多的崗位類別,此外參與臨床科研的還有研究型護士、研究型藥師、數據管理員、數據分析師、協調員、監察員、質量控制員、倫理員等。其中,數據分析師、協調員、質量控制員、研究型護士被調查臨床研究團隊負責人認為是最緊缺人才。
政府、醫療機構、高校協同育人
調研團隊還發現,在生物醫藥產業內,這些臨床研究人員一般來自于生物醫學相關專業,或供職于外資制藥、醫療器械企業、臨床研究服務機構等,水平參差不齊??傮w而言,本市臨床研究團隊專業化建設滯后,缺乏專門的臨床研究專業和成熟的臨床研究人才培養體系,人才供需機制也尚未建立,人才的引、育、使用機制不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沒有對接上,行業實踐孕育人才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才供給不足問題。
調研組提出,建議政府主管部門盡快制定上海市臨床研究人才體系培養中長期規劃,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搭建政府、醫療機構、高校等多方參與的臨床研究人才培養平臺,促進高質量人才培養;加強臨床研究人才科學化使用與管理,完善人才政策,留住人、用好人。
“應整合院校學科專業學歷教育資源、醫療機構臨床研究業務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崗位資質認定資源等,實現協同育人。例如,引導本市不同類型高等醫學院校探索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實踐,鼓勵有條件的大學建設臨床研究方法學碩士和博士點,培養一批具備相關技能的專業技術人才?!惫黎a充說,“試點將臨床醫師開展臨床研究專業知識培訓,納入醫師繼續教育體系。設立臨床研究專業技術支撐人才培育計劃,通過院校、醫療機構及相關主管部門聯合設立獎學金制度,吸引、篩選相關專業學生加入臨床研究支撐人才培養序列?!?/p>
上海健康醫學院已經行動起來。郭永瑾帶隊對校內研究型護士、臨床研究協調員、質量管理員等崗位的本科支撐專業進行了調研,梳理了護理學、藥學、公共事業管理、健康服務與管理等專業學科的人才培養概況,研究臨床研究人才培養工作落地可行性。校內相關專業積極對接醫療機構臨床研究中心基地,推動校、醫、研、企融合創新協同發展,引導學生進入臨床研究中心進行實習培訓,臨床研究中心基地負責開展模塊化實踐,強化學生從事具體業務能力,最終實現育人、留人、用人目標。目前,藥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已陸續開始向合作醫院臨床研究中心、制藥企業等輸送畢業生,進一步推動了聯動人才培養的落地。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