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內地6所高校的10項醫科資格獲得香港承認,持有符合資格課程的醫生可以申請到香港執業。在粵港澳大灣區醫療高質量融合的趨勢下,內地與香港的醫學生畢業后如何能夠跨境執業?8月19日,廣東省醫師協會主辦“2023年中國醫師節慶祝大會”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醫療高質量融合與發展論壇上,來自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醫學教育互認的現狀與對策”“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創新與融合下的專科人才培養”等展開圓桌討論。
10項內地醫師資格獲港承認
(資料圖片)
據記者了解,自從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已經承認港外100項醫科資格,包括10項內地的醫科資格,它們分別是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專業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8年制、6年制內外全科學士)、武漢大學(6年制醫學內外全科學士)、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專業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8年制、5年制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學士、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專業5年制)、清華大學(臨床醫學專業8年制)、浙江大學(臨床醫學專業5年制)。
為什么確定了這6所學校的這10項醫科資格?香港中華醫學會會長陳真光解釋:“從醫學教育不同層次考慮,從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需要接受長期的、規范的專科培訓,比如香港的醫學生需要到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進行持續醫學教育持續專業發展。”
而承認這10個醫科資格的準則是由專家委員會來制定的,比如要看學校醫學院在國際排名在100名以內(比如THE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或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同時,用英文教學、教學的課程與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醫學院相似等。
香港醫學生至少需要6年的專科培訓
在香港醫學生在醫學院畢業后,還需接受六七年專科培訓才能成為專科醫師。經過這些嚴格的規范化培訓,醫生的臨床思維、技能、經驗甚至危機處理、心理素質都得到良好的淬煉。
陳真光表示,以香港醫學專科及牙科專科培訓為例,香港特區政府于1992年制定了《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條例》,并且成立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醫學專科有60個,牙科專科有8個。
從醫專的培訓結構上講,2-4年的基礎專科訓練,通過分科學院(15個分科學院包括麻醉科、社會醫學、牙科,急診科、家庭醫學、婦產科等)中期考試,再經過2-4年高等專科訓練,通過分科學院終期考試。所以整個專科醫生的培養不少于6年的訓練(有些學院或需要7年)
據記者了解,在我國內地,2013年國家發布了《關于實施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的通知》,其中指出,“5+3”是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主要模式,即完成5年醫學類專業本科教育的畢業生,在全國培訓基地(以各地醫院為主)接受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當醫生2年后通過臨床經驗積累,即可考主治醫師,在第14年可以申請評副高職稱。
實際上,全球醫師緊缺,香港也面臨著醫護人手不足的局面。在2021年,香港特區政府修訂《醫生注冊條例》,持有獲承認醫學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如符合相關條件,即可申請循特別注冊途徑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包括醫院管理局、衛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擔任醫生工作,并在服務一定年期、取得獲承認專科資格及通過評核后,獲得正式注冊在港執業。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責編 | 秦小杰校對 | 謝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