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異,辨證施治,同樣病癥的患者,治療的方法和路徑卻不一定相同。這其中有中醫同病異治,殊途同歸的應用法則……”談吐謙和儒雅沒有一點名醫架子史志剛溫和堅定,卻能“穿石”,這是我們見到他的第一印象。
辨證施治提供個性診療
“您覺得到底是西醫更出色,還是中醫更厲害?”“為什么有些人會覺得中醫是一門很神秘的學科?”“同樣是咳嗽,為什么兩個患者不開一樣的方子?”……面對我們這樣中醫“門外漢”的提問,史志剛總能用簡短而不乏柔和的語言告訴我們答案。
【資料圖】
通過史志剛的介紹,我們才逐漸掀開了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的一角。原來從根源上來講,中醫、西醫屬于兩個體系,基礎理論支撐完全不同,結合起來比較困難,但為了更好的治療疾病,才有了中西結合的趨勢。在史志剛看來,病有疑難和容易,多年都離不開辨證施治。而這種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也恰恰是中醫治病的精髓——辨證施治。通過應用藥物的偏性,根據“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法則對我們人體進行糾偏,讓身體重返健康狀態。“可以說中醫的理念已經滲透在我的血液中,我們一起走過了前半生,也將伴隨我的后半生”,從事臨床工作近四十年,史志剛對中醫根本理念的堅守,從未產生變化。
同樣是咳嗽的兩個患者,開具的藥方卻未必相同,那是因為中醫認為同一種疾病可以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不用原因會有不同的癥狀變化,只有對癥狀進行歸納總結,找出癥候所在才可以進行治療。同時每個人的個體是有差異的,這就要求中醫必須實施個性化診療方案,也就是常說的辨證施治。這與西醫不同的是,中醫更注重幫助個體進行自身修復,驅邪扶正,在于固本培元,提高自身免疫力。
中醫發展在于傳承創新
“中醫其實是構建在中和字上的一門醫學,我們要講傳承也要講創新……”,史志剛說,中醫治病的核心和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執中守中“致中和”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史志剛從“絡病理論”提出肺癌的發病機理,查看絡脈功能的協調與否,即臟腑陰陽氣血正氣虧損與否,決定腫瘤能否轉移的方法,一方面很好的繼承發揚傳統中醫藥的精華,另一方面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不斷進行創新。
史志剛非常注重尊重自然,提倡天人合一。史志剛醫生表示“中醫和西醫的醫療模式和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理念上是不能結合的,只能說藥理上互相結合”究其原因,他表示西醫只看到疾病,而看不到疾病產生的原因,是因環境不適引起,還是因人心理情緒變化引起,還是因飲食結構失調引起的;中醫是一個整體觀,講究“天人合一”不同的節氣,不同的地理位置,生理節律,都會讓處方發生變化。
名中醫,是中醫藥學發展史中各種學說與成就的創造主體,也是中醫藥文化中最易被民眾感知的部分。作為名中醫,史志剛善于傳承并創新,他在臨床上擅用黃芪來治療糖尿病、肝病、脾胃病、肺病、腎病、風濕類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他還提出“頑癥當則之于痰瘀”,來緩解癌腫、中風、糖尿病并發癥、慢性肺病、頑固性癲癇等。他傳承并創新出許多新的學術論點,如:“張錫純的宗氣論與臨床”、從“絡病理論”提出肺癌的發病機理、辯證選穴針刺治療食管癌進食哽噎等。臨床實踐中,在治療腫瘤方面發揮中醫藥的獨特作用。
醫患和諧需要中醫智慧
醫患關系的維護不僅僅是醫生一方的事,也需要患者同樣懂得珍愛生命,配合醫生。在“醫患關系”上,史志剛認為如果醫患之間能和睦友好的相處,互相建立起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那么,雙方的心態都將處于輕松自如之中。所以,醫生要堅持“以和為貴”,尊重患者,理解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分析,為患者服務。史志剛提到當下一些年輕人甚至是兒童,因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患上惡性腫瘤的事情。講述時,他眼里對生命惋惜的那種善良和救死扶傷的使命感仿佛是與生俱來的。他誠懇的告誡年輕人一定要注重身心健康。“不熬夜,多運動,飲食少油低糖。”他樸素的話語蘊含著中醫的大道至簡。
“中醫人本觀是在儒家‘仁愛’思想的影響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史志剛認為,和諧的醫患關系首先要求醫者牢牢地建立起“醫乃仁術、濟人為本”的理念,對病苦中的人關心和愛護,把患者的生命看得重于千金,只有這樣才能為和諧的醫患關系打下堅實基礎。即醫學的對象不僅是“病”更應是“人”。不能只重視患者身上的疾病,而不重視患病的人,要把人當作一個與自然、社會相關聯的整體,心理上的體恤、鼓勵與安慰,有時能發揮比手術刀和藥物更強大的作用。有時候,一次耐心的傾聽,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簡單的囑咐,就能促進患者健康,改善醫患關系。
大醫精誠,醫者仁心。在史志剛的中醫世界里,秉承中和之道,秉承對生命的尊重,已然成為他和患者雙向奔赴的精神橋梁,他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用仁心仁術詮釋著一名中醫人的情懷。
實習生 解東旭 夏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