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此前由地產違約擔憂導致的拋售潮,國內公募基金顯現出加倉銀行股的跡象。
如今,資金開始押注一年最后兩個月的“經濟小陽春”,機構對專項債放量和部分政策微調的預期攀升。鑒于機構銀行配置倉位較低、銀行股高分紅等特點,銀行業開始獲得更多關注。
城商行、農商行倉位提升
國慶之后,被冷落的銀行股獲得北向資金關注,逆轉凈流出態勢。根據通聯數據,10月15日當周銀行板塊獲北向資金凈流入23.1億元,較上一周的凈流出24億元大幅改善。11月1日北向資金凈買入銀行板塊近12億元。
單看三季度,機構整體的銀行配置倉位處于低位。中金公司研究顯示,截至三季度末,香港本地基金、新興市場基金、全球基金相對MSCI中國指數分別低配中資銀行股-41%,-66%和-100%,較二季度末低配幅度分別上升2個百分點、2.9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個股來看,過去3個月北向資金流向分化,主要流入招商銀行(600036,股吧)、寧波銀行(002142,股吧),流出平安銀行(000001,股吧)、興業銀行(601166,股吧),低配五大行。整體而言,外資基金低配中資銀行程度整體較上兩個季度加劇,反映出此前偏悲觀的市場情緒,主要系擔憂銀行資產質量及利差壓力所致。
就國內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持倉數據來看,銀行的基金倉位在三季度重回低位。銀行板塊倉位從一季度的5.02%持續下降,三季度降至3.38%,重回低位。股價表現上,銀行板塊今年1月到3月一度跑贏市場近20個百分點,3月到8月初跑輸市場10個百分點,8月至今略有恢復。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寧波銀行的基金倉位最高。不過,三季度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倉位下降較多,城商行反而受到更多關注。成都銀行、杭州銀行、郵儲銀行倉位上升最多,農商行的倉位也在上升,江蘇銀行、成都銀行、常熟農商行相對滬深300指數權重配置比例上升最多。
這一趨勢似乎也與銀行的業績表現暗合。根據三季報,16家上市城商行中,有8家城商行前三季度營收、凈利增速均達兩位數,其中江蘇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601009,股吧)和成都銀行營收、凈利增速均超20%。
整體而言,市場對銀行板塊的悲觀情緒在10月后明顯緩和,申萬銀行指數上周一度走出“四連陽”。
9月下旬的中秋節小長假期間,地產風險事件一度導致香港中資銀行股大跌。“內、外資對近期風險資產的解讀區別較大,例如某外資重倉的銀行股在周一大跌近10%,但其實該行表內貸款中對某開發商的貸款余額幾乎為零,這可能是因為外資恐慌所致。”招商證券(600999,股吧)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在電話會上提及。
10月,央行的表態也安撫了市場情緒,認為部分金融機構對于30家試點房企“三線四檔”融資管理規則存在一些誤解,將要求“紅檔”企業有息負債余額不得新增,誤解為銀行不得新發放開發貸款,企業銷售回款償還貸款后,原本應該支持的新開工項目得不到貸款,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業資金鏈緊繃。
資金押注“經濟小陽春”
一般而言,陰歷十月(陽歷11月7日或者8日)立冬前后,氣溫晴朗暖和,因此被稱為 “十月小陽春”。機構認為,宏觀經濟有望迎來“小陽春”,銀行板塊將受益。
中航信托宏觀策略總監吳照銀對者表示,11月“經濟小陽春”來自于新增專項債密集發行、房地產行業“兩維護”、海外圣誕節日出口需求和大宗商品價格大幅調整等諸多因素。
具體而言,專項債是基建投資的“利器”。前三個季度,新增專項債券僅發行22167億元,進度只有61%,遠低于往年同期。財政部希望“新增專項債券額度盡量在11月底前發行完畢”,這意味著10月和11月將密集發行1.45萬億元,有力支撐基建投資。
此外,針對頭部房企信用問題引發的市場風險,政府提出“兩維護”,這并非房地產政策的轉彎,而是針對行業風險的邊際調整,有望糾正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風險偏好的過度收縮,改善房地產開發投資中信貸資金每況愈下的局面,提振房地產市場。
出口也仍有望為經濟托底。“受益于海外的圣誕購物需求,10月、11月是傳統的出口高峰期。今年歐美等國家港口擁擠、供應鏈緊張、商品庫存嚴重不足,預計11月海外需求將超越往年,從而推高出口。”吳照銀稱。同時,10月中旬煤炭日產量已經超過1150萬噸,發改委研究“依法對煤炭價格實行干預措施”,動力煤主力合約高點腰斬,有助于推動PPI下行,也有利于促進工業生產。
“政策糾偏之后,預計房地產融資邊際回暖,四季度信用環境以溫和結構性寬松為主,銀行板塊有望迎來一輪估值修復行情。”他表示,A股估值不高,滬深300市盈率接近歷史中位數,中證500和1000市盈率處于歷史低點,市場下跌空間有限,但隨著利潤從采礦業回流至公共事業行業,周期股可能繼續調整。不過,市場仍需警惕明年經濟再度面臨的潛在壓力。
環懿投資首席投資官高杉對記者表示,三季度半數行業盈利明顯回落,原因在于成本的過快上漲嚴重侵蝕利潤,“能耗雙控”在前期打壓了產能利用率。機構低配的就是低估值、低位的品種,比如頭部的食品飲料和頭部銀行個股,這些行業的頭部品種最近都出現了反彈,且底部不斷抬高。頭部銀行在加大了撥備之后,利潤率都還維持在兩位數以上,只不過它們在新能源的光環下顯得比較黯淡。
除了銀行股,更具防御性的銀行轉債近期也備受追捧。伴隨著此前A股的調整,中證轉債指數在9月13日觸及427.08的高位后回調至411附近,因而平衡策略受到追捧。
“最近一堆龍頭企業的三季度業績環比大幅回落,銀行業績的增速得以凸顯,不少機構轉為增持銀行轉債,例如南銀轉債、杭銀轉債等,而對一些高彈性標的獲利了結。”某私募債券基金經理對記者表示,機構認為制約銀行進一步發展的原因不是企業自身能力,而是資本充足率,所以銀行的轉股意愿很強。例如,杭州銀行此前就把轉股價下修到規則下限,轉股動力也助漲市場對相關正股價格的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