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普遍面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科技賦能是破解信息不對稱,提升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務質效的重要手段。下一步,要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打造數字綠色金融、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良好生態。”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桂平在《中國金融》撰文指出。
回顧2021年,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助力,綠色金融迎來密集政策支持,駛入“快車道”模式。
頂層設計路線圖逐漸浮現
“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2021年初,央行定調綠色金融工作方向,頂層設計路線圖逐漸浮現。
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完善方面,2021年以來,出臺《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中英文版,實現了綠色債券支持范圍的“國內統一、國際趨同”;《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環境權益融資工具》等兩項行業標準正式發布。
在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方面,央行修訂印發《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將量化考核范圍擴展至金融機構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業務,評價結果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
在金融機構碳核算和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央行印發《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冊(試行)》和《金融機構碳核算技術指南(試行)》,在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選擇有條件、有意愿的金融機構探索開展碳核算,并試編制環境信息披露報告,為金融機構綠色低碳轉型和更好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持。
同時,出版《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20》,系統全面總結2020年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進展和成績,對未來綠色金融發展的重點工作進行了展望,向社會各界和國際社會宣傳推廣中國綠色金融。
市場化方法實現碳減排
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起步比較早,在支持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21年綠色金融在標準制定、激勵政策、國際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了力量。
2021年以來,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日益豐富。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貸款余額已接近15萬億元,綠色債券余額超過1萬億元,均居世界前列。去年還創新推出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金融產品,有效提高了金融服務碳減排的針對性。
央行研究局局長王信近日表示,下一步,金融部門將更加積極主動作為,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頂層設計,引導和撬動更多資金進入碳減排領域,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生產和生活方式全方位綠色低碳轉型。二是推動標準研制,完善綠色金融和轉型金融的標準。三是強化信息披露,開展金融機構碳核算,穩步推進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四是完善激勵約束,提升金融系統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動力。五是更好發揮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定價作用,以更加市場化的方法實現碳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