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股權融資,經常聽到,種子輪、天使輪、A輪、B輪等。很多中小企業創業者在做股權融資時,或多或少都曾困惑于融資輪次:每個輪次的含義是什么?以自己的企業現狀,應該融什么輪?向誰融?要滿足什么條件?
回到長期價值的初衷,融資是為了服務企業的業務發展,不同的融資輪次背后其實是業務不同發展階段的資金需求。本文將針對以上困惑,分別解析企業不同的融資輪次。
融投資資本集團總裁陳海洋
種子輪
處于種子輪的項目,僅有想法,沒有成形的產品、模式,甚至沒有團隊。故名思義,此時項目只是埋在創業者腦中的一粒種子。
融資主要目的,是將想法落地。種子輪資金來源一般是創業者個人、家人、朋友。這個階段的投資其實是為創業者的夢想買單,看重的是創業者本人與團隊。
以滴滴為例。由于看到英國打車應用Hailo的模式前景,程維萌生將Hailo模式復制到國內的想法,隨后2012年離開阿里。與前上司王剛碰撞想法后,程維和王剛決定共同孵化新項目,兩人分別出資10萬、70萬。懷揣80萬元種子輪資金,程維回從杭州回到北京開始創業。
天使輪
處于天使輪的項目,已經擁有初步成形的產品與模式構想。雖然產品沒有市場化,但通常已經完成小范圍測試,有初始數據能顯示出業務前景。融資主要目的,是將產品推向市場。天使輪資金來源除了親朋好友,還有專業的天使投資人或機構。
這個階段,投資人首先依然看重創始團隊,另外也會看項目的市場空間,以及前期跑出的MVP(最小可行化產品)測試數據。
A輪
利用天使輪資金,企業進一步完善產品、并推廣到市場,形成相對成熟的產品。此時企業不一定贏利,但至少已經跑通從產品到用戶的價值鏈。而且通過前期沉淀的數據,模式已得到初步驗證。
接下來做A輪融資的目的,主要是準備進一步擴大市場、完善模式。A輪資金來源不僅有天使投資人和機構,VC(Venture Capital,風險投資)也會參與進來,如紅杉、IDG、紅緯中國等都是VC領域的頭部玩家。
這個階段,投資者看的不僅是團隊、市場前景和相對概念的產品,還有前期跑出的業務數據,如收入規模、用戶數、增長率、留存率、復購率、毛利率等。
B輪
經過A輪助力,若是順利,企業已取得較大發展,市場份額擴大,品牌影響力提升,商業模式已得到較好驗證。部分項目這個階段已經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并實現盈利。
為了進一步強化核心競爭力、擴大市場、培育新業務,企業開始尋求B輪融資。B輪資金來源以VC為主,部分前期投資者開始尋求變現退出。
這個階段已沉淀足夠多的業務數據,模式優劣、企業競爭力基本顯現。投資人的評判標準中,商業模式、業務數據的權重變得更為重要。
C輪
經過B輪助力,企業的市場地位、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強化,主營業務已經非常成熟,大部分項目都已經擁有相對穩定的盈利模式。
企業鞏固主營業務的同時,開始尋求新業務的拓展,補全商業閉環,為后續上市做準備。此時企業通常開始尋求C輪融資。C輪資金來源以VC、PE為主。此時經營數據權重變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說,企業完成C輪融資后,商業模式成熟、業務穩定可持續,企業會直接選擇上市。但是,如果市場競爭仍然劇烈,需要持續燒錢,融資也會延伸到D輪以后。
D輪及以后
D輪及以后輪次,都是C輪加強版。通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企業即使已經位列行業頭部,但依然如履薄冰,甚至在競爭面前持續燒錢、難有穩定的自我造血能力。
為了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贏得市場主導權,企業會通過D輪、E輪、F輪等進一步融錢。D輪以后融資額度都較大,參與者類型、估值方式與C輪大致相同。
Pre X與X+輪
在上述各輪次之間,很多企業還會融Pre A、A+、Pre B、B+等輪次,我們統稱為Pre X輪與X+輪。這些輪次主要針對有融資需求、卻不具備下一輪融資條件的企業項目。
比如燒完天使輪資金后,產品并沒有得到市場的充分驗證,這時候企業會考慮通過Pre-A輪救急。或者燒完A輪資金以后,企業業務并沒有明顯進展,估值基本沒有變化。為了進一步推動業務,企業會考慮A+輪融資。
此外,很多企業IPO前會融一輪Pre IPO,此輪目的一是進一步鞏固業務、完善上市條件,二是優化股權架構、獲得信任背書,特別引入知名投資人站臺,對企業后期IPO會很有幫助。
從種子輪到IPO,能夠順利完成蛻變的企業鳳毛鱗角。據相關統計,國內天使投資企業進入下一輪的總體概率為45%,其中A輪27%,B輪7%,C輪以后3%,IPO上市僅2%,即100家獲得天使投資的企業,僅有2家能成功上市。應了馬云那句話:“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數人死在明天晚上。”
相應的,從種子輪到IPO,投資風險遞減。資本市場因此把不同階段的投資劃分為早、中、后期,早期指A輪及以前,中期指B輪到C輪以后,后期指臨近IPO的輪次,三個時期大致對應了天使投資、VC、PE的投資范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