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2022年學院路環高校國際科創帶前沿技術沙龍“生態農業與食品健康”專場活動在線上舉辦。至此,全年12期系列專場活動圓滿收官。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廖小軍,江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匡華,大河創投董事總經理徐尚悅,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成果轉化處處長、“科創中國”青年百人會助理秘書長杜新峰,36氪集團高級副總裁、氪星創服董事長董博及相關科技領域高校專家、科技工作者、部分高校師生代表線上共同參加。
杜新峰在致辭中表示,前沿技術沙龍開展以來,邀請多位專家學者、青年導師、科技工作者就不同領域、不同主題、不同視角分享自己的技術觀點,讓更多優質科技內容在學院路地區產生了新的交流碰撞與價值沉淀,推動了高層次科學人才社群建設,形成了科學交流、產業促進、成果轉化、科普聯動的良好效應。未來,“科創中國”青年百人會將持續發揮組織平臺優勢,服務好廣大青年科學家、企業家、創投家,為各位在創新創業路上做好后備支撐工作,推動技術、人才、資本、信息等各類創新要素加速融合,促進各類產業創新資源精準對接,有效激發專家人才勢能,開展學術交流、技術對接、高端對話等各類活動,更好地推動前沿技術創新和熱點行業發展,為科技強國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在主題分享環節,廖小軍圍繞《食物生產加工方式變革與創新前沿》作主題報告,梳理了全球食物供給不足、食物供應鏈上損失浪費嚴重、營養健康和食品多元化需求迫切等問題以及當前國家戰略布局導向,分析和展望了未來食品熱點研究領域和發展趨勢。他表示,以無土栽培、單細胞培養、生物催化等為基礎的植物工廠、細胞工廠、化學合成等新型食物生產方式成為傳統食物生產系統的有力補充,加之對食物新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實現可持續的食物供給。未來根據食物加工特性和市場需求,將通過最少加工、適度加工、深度加工、綜合利用等合理加工方式,來實現原料減損、節能降耗、增值開發、清潔標簽等。廖教授還介紹了超高壓非熱殺菌、植物基替代肉加工兩項前沿創新技術。
匡華作了題為《手性納米化學與食品健康》的分享。面對農藥的大量使用,所帶來的生態及食品安全風險問題,匡華教授從手性構象的研究意義出發,提出手性納米佐劑應用于新型綠色納米農藥的實例,對TMV能有效殺滅。基于手性依賴的差異性免疫響應機制,還創新應用在新型疫苗佐劑研發中,更好支撐養殖業健康發展及動物源食品安全。她表示,納米技術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也希望手性納米佐劑的研究能對我國保護性疫苗的研發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徐尚悅圍繞《食品科技行業投資展望》作分享,重點介紹了國際、國內替代蛋白行業發展情況及投資趨勢。她結合投資經驗講到,對于替代蛋白行業的供給側驅動因素,技術的演進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已經使得“商業上具備可行性”,并講解了替代蛋白行業在植物基肉、細胞基肉、發酵基肉、昆蟲基肉四條主流技術路線上的創新應用及代表性企業產品。她提出,國際領先的食品巨頭與投資者均參與到這場農業食品科技領域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未來將有更多創新技術和服務應用其中;同時,也希望能在合成生物、生物育種領域發現更多優質企業項目,為國家食品科技進步提供助力。
據悉,前沿技術沙龍是學院路環高校“三帶一節”全球創新街區生態體系中的重要服務板塊,是學院路環高校國際科創帶建設的品牌活動。沙龍由學院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辦,36氪集團氪星創服協辦,“科創中國”青年百人會指導,氪星創服園區科協等單位支持。2022年度舉辦的12期專場活動中,先后邀請到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信通院、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航投資、中國技術創業協會、中關村技術經理人協會、啟迪控股、華為云等單位的30余位杰出專家代表,圍繞基礎科學、數字技術、智慧城市、航空航天、雙碳發展、生物醫藥等國際化前沿技術與熱點產業作主題分享,為地區學術交流、人才鏈接、社區科普、科技傳播提供了創新平臺,促進營造地區科技創新氛圍和科普學習環境,為學院路地區創新街區建設注入了強大“智核動力源”。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