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大學教師承擔著這一重要的育人使命,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對學生的一生都起著重要的影響和引導作用。東南大學的王煒教授,既有驚世之才,又如蠟燭,點燃自己,照亮學生。
王煒,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土建交通學部主任,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并長期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煒教授曾獲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017)、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07)、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4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4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99年)、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入選者(1999年)、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2000年)、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 (1998年)、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 (1994年)、江蘇省中青年首席科學家(2007)、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2003年)等榮譽稱號。
這樣一位成績斐然的教師,在教導學生的過程中,盡心盡力,數十年如一日。“科研和實踐都很重要,但是我從來沒有忘掉我是一名老師。”談起“老師”一詞的內涵,王煒感觸頗深,“韓愈所說的‘傳道受業解惑’影響我很多,我一直在努力按照這個來做,但還不夠。”早年在德國訪學期間,王煒驚異于國際級大師每學期仍親自給本科生上課;回國后他卻發現,學不知師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一切深深觸動了他。1998年上任院長后,第一件事便是定下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的規矩。自此,王煒以身作則,為每一屆新生上專業導論課程,從未缺席。
在交通學院兩地辦學的年代,為了晚上六點半在九龍湖校區準時上課,王煒常常顧不上吃晚飯,餓著肚子上完三節課并回答同學的問題后,十點多鐘才離開。校區新建成時教室硬件設施不足,為了讓每位同學都聽清楚,王煒自己買了話筒、信號收發器。
“本科生在專業上還沒有入門,這時候就需要經驗豐富的教授給予正確的引導。這關系到能不能激發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并且作為終身的事業追求。”在“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報告會上,王煒對臺下如是說。在他的感召下,交通學院從教授到輔導員,每一位教師都承擔起教學任務,數十年始終堅持。
談到王煒指導研究生的風格,已經留校任教的華雪東回顧與恩師朝夕相處的八年時光,由衷感嘆:“王老師曾經說過‘學生的每一件事都是頭等大事’,生活中他確實也是這么做的。”王煒關注學生的科研動向,努力搭建更好的科研平臺,提倡因材施教、自由發展,從不施加重壓。但是,王煒也不會忽略發生在學生身上的小事。如今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做博士后的趙德總忘不了發生在夏天的故事:“那時還在四牌樓,暑假里實驗室的空調出了故障,我們很熱但也沒辦法。后來王老師得知馬上請人修好了空調。”“大事上有方向,小事上不馬虎。在我們學生看來,這是王老師的一貫作風。如果以后能繼續跟隨王老師,那真是太幸運了。”趙德談到未來時滿懷憧憬。
人民教師,教書育人;春風化雨,塑造靈魂。王煒教授真正擔得起德才兼備這一詞,不僅教授學生知識,也塑造學生品格,為學生的發展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