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工業品牌博覽會2023年9月103日成都世紀城會展中心舉辦。溫馨提示。
奶被譽為“白色血液”和“最接近完美”的食物,我國古代典籍《史記》《宋史》以及《東京夢華錄》中均有食用奶及奶制品的記載。奶及其制品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宏量、微量營養成分以及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有益于人體健康。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更是提高了奶及奶制品的推薦攝入量,由以前的每天300克調整為每天300~500克。
乳制品行業是一個傳統的消費行業,其主要產品是牛奶等奶制品衍生出來的奶制品。從我國乳制品行業的發展歷史來看,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都是一個以乳制品生產和消費為主導的國家。中國乳制品產業與消費市場究竟怎樣?未來是什么新趨勢?
乳業分析師宋亮解讀產業新趨勢
在近期舉辦的“2023乳品北京論壇”上,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圍繞中國乳品消費趨勢進行了解讀。
中國乳業消費發展階段。改革開放后,中國乳業消費經歷了三大階段,一是2010年之前,乳品全國普及,消費高速增長;二是2010-2020年,乳制品消費持續增長,乳品高端化發展;2020年之后增長階段性放緩,消費向理性轉化。
具體來看,2010年之前,中國乳品消費目標是“喝上奶”,一二線市場的人均消費量達到30~35公斤每年,三四線以下消費也達到5~10公斤,這個階段的消費總量大概達到了4,000萬噸。
2010-2020年是中國乳業高端化發展階段,解決了改善性消費需求,所以這十年內總消費量增長不是很多,但盈利增長明顯,折合計算之后,這十年消費量大概增長了1000噸。
2020-2022年,雖然一些數據測算顯示,我國當前的乳品消費量約有6000萬噸,但這個數據有點偏高,到2022年底實際消費量應該有5000萬噸左右水平。一二線城市的5億人口人均年消費量60公斤左右,三四線以下地區的9億人口年消費量23左右公斤。因此,去年我國生乳產量4000萬噸左右,進口量大概1000多萬噸來滿足市場需求。
過去十年乳品消費的增長主要來自非飲乳品,比如奶茶、烘焙等場景的用量快速增加,導致奶粉、奶酪、黃油、濃縮乳等產品的消費量持續上漲,這些產品都是作為食品原料應用。
而直接飲乳量的增長,主要是基于過去十年是中國乳業高端化發展的十年,特別是常溫酸奶一個單品,就撐起了600億的市場體量。這一過程實現了企業的品質化發展,也就是中國人從“喝上奶”到“喝好奶”的升級,但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由于價格太高,對三四線市場的培育能力沒有達到一定水平,使得整個消費量并沒有太快增長,而當市場發生一些風險的時候,我們的抗風險能力也會變弱。
宋亮表示,2020 年之后中國乳品消費趨勢向理性消費轉化,呈現階段性放緩。2020-2025 年是中國乳業調整再出發的階段,2025-2030 年會迎來新的黃金階段,屆時三四線城市人均消費量有望達到一二線城市的三分之二;中國乳品產業發展會從基礎營養向專業營養轉變;國內跟國外在資源之間會形成很好的分工合作;奶酪等高附加值的產業會有很好的增長。
乳制品發展會迎來消費新機遇
2016年至2021年中國乳制品市場零售規模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5.3%,于2021年達到約4,714.2億元,預計于2026年達到5,966.6億元。
2022年,中國奶業經濟的基本特點是消費出現萎縮并導致奶源階段過剩和原料奶價格下行,同時飼料價格與原料奶生產成本上漲,在價格下行與成本上漲雙向擠壓下奶牛養殖業面臨突出困難。
國內原料奶產量增長,階段性過剩導致價格下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中國牛奶產量3932萬噸,同比增長6.8%。按此增幅和2021年全年奶類總產量,2022年奶類總產量預計將達到4030萬噸,首次超過4000萬噸。但由于疫情反復等因素對乳制品消費的影響,2022年原料奶供給出現階段性過剩并驅動原料奶價格下行。
飼料價格高漲,驅動成本上升。2022年,飼料投入品價格延續前2年的增長勢頭繼續上漲。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2022年12月末玉米全國均價為3.05元/kg,與年初相比增長5.9%,全年均價同比增長1.5%;12月末豆粕全國均價為5.07元/kg,與年初相比大幅增長33.4%,全年均價同比大幅增長23.6%。
價格下行與成本上漲雙向擠壓下奶牛養殖業面臨突出困難。2022年,原料奶價格與生產成本的比值以及原料奶價格與飼料價格的比值都大幅下降,養殖存在較大虧損。
乳制品需求萎縮,價格普遍下降。如果不考慮庫存因素按表觀消費量計算,2022年奶類總消費量約6066萬噸,同比減少約1.2%。由于原料奶產出增長、乳制品消費下降,全年噴粉的庫存量也有較大增長。如果按照噴粉的原料奶有150萬噸的行業判斷,全年奶類實際總消費量約5910萬噸,同比減少約3.7%。
乳制品進口大幅下降,進口價格顯著上升。根據中國海關數據,2022我國共計進口各類乳制品339.9萬噸,同比減少16.3%,這是自2015年以來中國乳制品進口總量首次出現下降。其中,進口干乳制品239.8萬噸,同比減少13.3%;進口液態奶100.1萬噸,同比減少22.8%,這也是液態奶進口量自2003年以來的首次下降。2022年,所有乳制品平均進口單價為4153.0美元/噸,同比上漲了20.6%。
奶源自給率實現近7年的首次回升。由于產出增長、進口下降,2022年我國奶源自給率實現自2016年以來的首次回升,達到66.5%,同比上升4.9個百分點。自給率上升一方面是由于需求萎縮抑制了進口增長,另一方面是“內松外緊”的市場環境下國內外奶業競爭力的縮小,進口奶源對國內奶源的替代能力下降。
乳制品消費需求將恢復增長勢頭。2022年因疫情反復等因素乳制品需求出現下降,但中國食物消費需求結構轉變升級的趨勢沒有改變。隨著疫情結束和社會經濟活力提升,乳制品消費需求有望較快恢復并實現新的增長。
原料奶產量與價格都穩中略增。隨著乳制品消費需求恢復增長,原料奶供需關系有所改善,為原料奶價格恢復到合理水平提供了動力。但是,由于乳制品國際市場價格趨于下降,加上2022年形成的大量原料奶庫存有待消納,都會對國內原料奶價格大幅增長有一定抑制作用。
奶牛養殖成本仍將保持高位運行。雖然國家高度強調大食物安全和多元食物供給,但是糧食,特別是口糧穩產增產仍被放在突出的地位,糧飼結構調整依然緩慢,飼料糧短缺和價格居高不下問題仍將延續。在此情況下,奶牛養殖成本難以下降。另外,俄烏沖突對飼料供給與農業生產成本的影響還將進一步顯現,也將對原料奶生產成本產生傳導。
乳制品進口將恢復小幅增長。國內消費需求增長和國際市場乳制品價格的下降都對乳制品進口具有推動作用,但是庫存奶粉的消納將抑制原料奶粉的進口,而以特色化、新鮮化為特點的新增消費需求也同時具有本土化特征,更多鼓勵國內產出來滿足。
做好對當前原料奶階段性過剩和“雙向擠壓”困境的應對。首先是盡快實施面向中小規模養殖場(戶)的政策性臨時收儲,通過定向吸收過剩產出穩定原料奶價格和保障中小規模養殖場(戶)原料奶銷售;其次,多措并舉減緩當前的產出增長,包括提前結束泌乳牛產奶、調整營養降低產出、加快低產生淘汰等;再次,加強乳制品和原料奶產需的監測、預測和預警機制,確保原料奶產能有序增長。
繼續推動糧飼結構調整,破解飼料糧短板。一要加快糧食安全觀轉變和糧食安全標準優化,推動糧飼結構調整;二要優化飼料糧結構,促進飼料供給多元化。關注進口奶牛在豐富種源等方面的作用,更多關注依靠國內繁育體系擴大養殖規模的基礎與能力建設。
專家分析新趨勢新觀點
當前,我國乳業正面臨國內消費需求與國際供應環境的深刻變化,行業發展 " 危 "" 機 " 并存,5 月 26 日"2023 乳品北京論壇 "上,國內外乳品行業組織、研究機構、知名企業負責人圍繞市場預判、產品創新交流和營銷分享經驗。來看看其中部分專家們的觀點。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周振峰指出,乳制品作為有益健康的食品具有發展優勢,乳業仍是朝陽產業,企業要在變革和創新中做強做優,力求大中小型企業同步發展,各鏈條共享發展。要注重奶源保護,優化乳品結構,推進數字化應用,綜合提升乳品生產的質量效率與效益,并要注重品牌打造和文化培養。
天津市奶業協會會長徐練海表示,環首都區域是我國經濟重要的增長極,并且擁有優良的港口,交通便利,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與市場優勢,是乳業投資的理想區域。京津冀作為我國乳品消費的風向標,具有政策優勢、信息優勢、技術優勢,將京津冀打造為中國乳品消費的龍頭,對我國乳品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乳業在線聯合創始人尹小芳在致辭中介紹,乳業在線致力于做乳制品行業的價值傳播者,自創立之日起,就將打造乳制品行業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作為愿景,希望把更多乳制品行業的同仁聚集在一起,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創造更高價值。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科技與標準所副所長陳娟介紹,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樹立大食物觀,而乳制品是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工信部下一步將重點貫徹落實《關于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產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產業的指導意見》,繼續推動企業誠信管理體系建設及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落實擴內需、促消費決策部署,激發乳制品市場活力和社會消費潛力。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牛奶首席分析師楊禎妮介紹,2022 年我國人均奶類消費水平達到 42 千克 / 年,處于歷史高位。未來我國人均奶類消費仍然會提高,但消費增速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人均 GDP12000-20000 美元這一階段下,人均 GDP 每增加 1000 美元,人均奶類消費量平均增長 1.1 公斤,由此可測算出 2025 年和 2030 年我國人均奶類消費量將分別達到 45.4 公斤與 51.1 公斤。她同時分享了關于促進乳品消費的國際經驗,并指出從政府層面、乳品企業、科研主體與社會組織四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促進乳業發展。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經濟崗位主任劉長全分析,2022 年國內乳品消費量比 2021 年有所下降,同時養殖成本高漲,養殖困難加深。在國際上,主要國家原料奶供應偏緊,價格處于高位。2023 年,乳制品消費需求恢復增長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同時飼料價格下行,成本壓力有所緩解;進口壓力上升,乳制品進口將小幅增長。基于此,行業需要加強對當前困難的應對,加快糧食安全觀轉變和糧食安全標準優化,推動糧飼結構調整;完善奶業利益聯結機制,確立奶牛養殖基礎地位;同時加強奶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建設。
四川新希望貿易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薛純解析了近年乳制品原料貿易的變化:一是資本更聚焦;二是進口量逐年增長,波動性更強;三是國外用戶對品牌、產地和價格等沒有國內敏感;四是國內用戶的自主外來提高;五是經銷商快速增加,行業呈年輕化且競爭增強;六是消費升級對原料的運營和結構變化;七是消費預期較弱,奶源過剩,國內會衍生出關聯原料產品。同時,他提出了新型貿易商業模式:一類是 B+C 與 B+b+C 的模式,注重多品類、多渠道、控風險,增加盈利能力;另一類是產業物聯網模式,形成行業平臺,充分結合供應商、資金、客戶等上下游資源。
愛爾蘭食品局駐華代表處高級官員吳靜分享了愛爾蘭乳業的發展經驗。愛爾蘭國土面積的 80% 被綠色草場覆蓋,發展乳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2022 年,愛爾蘭產奶量 88 億升,創歷史新高,出口至全球 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2018-2022 年愛爾蘭乳品對華出口增勢迅猛,2022 年愛爾蘭乳制品到中國大陸的出口量達到 7.9 萬噸。同時,她還介紹了愛爾蘭國家草飼標準,并分享了愛爾蘭在乳品產業數字化方面的發展經驗。
美團到店餐飲市場營銷中心首席分析師張伯禹介紹,中國休閑食品行業規模已破萬億,烘焙類食品作為其中第一大品類,預計 2022 年將突破 3000 億元大關。乳品作為重要的烘焙原料,有望得到進一步的消費帶動。
長期攝入奶及奶制品有益處
奶及奶制品可以提供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有益于大腦發育。有益于骨骼發育與健康,維持肌肉的健康,可以塑造健康的腸道微環境,有益于免疫系統健康,為免疫細胞的增殖提供原料,維持健康的腸道免疫穩態。牛奶中含有多種益生元成分,能夠改善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結構,增加有益菌的豐度。益生菌一方面可以通過調控腸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減輕局部炎癥反應。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腸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從而增強機體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