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北京市西城區的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造項目引起了很多關注。2月18日,中央電視臺《熱心話》欄目播出“‘老破小’的大變形”,報道中建海龍科技建造的樺皮廠胡同8號樓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據悉,樺皮廠胡同8號樓占地面積374㎡,建筑面積1194㎡,是一棟5層的單體住宅建筑,有著老舊樓房的通病。“墻體裂開,廚房廁所都有沉降現象,燃氣管線都掛在樓體的外壁上。”說起8號樓,住戶們眉頭緊鎖。
經過相關部門的調研后,樺皮廠胡同8號樓被認定為D級危房。但由于樓房過于老舊,已經不適合在原有基礎上修修補補,需整體推倒重建。原地改建項目與拆遷項目不同,居民們并沒有傳統認知當中的搬遷費、安置費。房屋在建的時候,居民們需要自行承擔租房的開銷。
為了加快工程進度,減少居民經濟開支,早日讓居民住上新房,承建方中建海龍科技采用了自主研發的模塊化集成建筑(MiC建筑)技術。該技術將建筑根據功能分區劃分為若干模塊,每個模塊單元內的結構、機電、給排水暖通和裝飾裝修等大部分工序在工廠進行高標準工業化預制,最后運送到施工現場裝嵌形成完整建筑,實現了“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僅用3個月,就將老房改建完畢。
把建筑從工地搬到工廠,解決了現場施工難的問題,還同時降低了施工現場堆料運輸等問題。據測算,相比傳統建造方式,項目可縮短60%以上建造工期,減少25%材料浪費,并顯著提升居住品質,真正實現高質量建好房。
目前,樺皮廠胡同8號樓已經完全具備居住條件,這也是北京市完成的第一個混凝土模塊化項目。中建海龍科技的模塊化集成建筑技術,在危舊樓改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縮短了建設周期,提升了工程質量,降低了居民負擔,在人口稠密的市區,還能大幅提升安全環保施工水平。
在老樓新生的背后,如何尋找到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更新路徑”?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造項目無疑給出一定的借鑒意義。未來,中建海龍科技將精準發力,引用先進智造技術,助推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提質增效,為居民建設整潔、和諧、宜居的美麗家園。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