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海淀區召開“兩區”建設一周年新聞發布會。海淀區商務局局長王澎介紹,一年來,海淀區7批次67個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多元創新主體合力加快“兩區”建設,18項數字新基建項目穩步推進,“兩區”建設科技創新動能強勁。
“下一步,我們將把重點放在項目落地上。”王澎表示,今年起,海淀加強“政策、空間、項目”清單管理,高標準推進政策項目落地見效。2021年1-7月,海淀區實際利用外資40.94億美元,實現外貿出口額720.5億元人民幣,均居北京市首位。自貿試驗區海淀組團新增工商注冊企業數1206家。
5000家商戶與數字人民幣
“兩區”建設啟動以來,在全市“兩區”建設251項制度創新任務中,海淀組團牽頭統籌數字貿易港建設任務,84項重點任務(其中對標市級任務68項),已施行“海英計劃(升級版)”支持政策,建立知識產權協同保護體系,建設離岸創新中心,落實技術轉讓所得稅優惠政策等66項任務,占比78.5%。
推廣數字貨幣是數字貿易港建設的一大重點。“一方面,海淀區圍繞文化旅游、餐飲住宿、購物消費等七大場景,積極搭建數字人民幣受理環境,目前已有超5000家商戶可以受理數字人民幣,為宣傳推廣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另一方面,海淀區在北京‘數字嘉年華’數字人民幣推廣活動期間,舉辦了圓明園‘數字人民幣游園會’,將數字人民幣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吸引了數十萬人在線觀看,發揮了良好的推廣示范效應。”海淀區金融服務辦主任劉建民介紹道。
“海淀區在幫助我們向商戶推廣、人才引進等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拉卡拉公司黨委書記唐凌告訴記者,2021年,拉卡拉成功打造出了數字人民幣試點商圈、數幣受理示范街區及試點園區等樣板,以此大力拓展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的廣度和深度,加快了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進程,目前商戶拓展進展情況良好。”
資金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
除了數字人民幣推廣,海淀區還推出海淀組團金融領域支持政策。落地首批境外機構人民幣與外匯衍生產品業務,便利境外機構管理跨境資金匯率風險,并賦予中關村科創企業更多的跨境金融選擇權。
“我們將外債便利化試點的額度由500萬美元提高到1000萬美元,試點企業外債一次性登記。之前有境外業務的企業,如果有外匯收入,需要在一定期限內換成人民幣,下次有需要再換成外匯,我們現在試點把這個倒來倒去的過程省去,外匯可以持有使用。這對于匯率管理有很大便利性。”劉建民解釋稱。
據介紹,自試點政策實施以來,65家企業辦理便利化外債超50億美元,每年節約財務成本超13億美元;12家企業辦理一次性外債登記近100億美元,資金使用效率提升20%以上。
外債便利化創新是海淀為建設全球創業投資中心所做的努力。除此之外,海淀推進離岸創新創業中心建設,建立ANSO國際城市協同創新中心;巢生北京創新旗艦實驗室也已啟動試運營。“人才E+”工作站于今年2月正式啟用。
推進18項新基建項目
數字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是北京市加快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兩區”建設科技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為深入推動數字新基建項目建設,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成立新基建專項工作組,著力推進18項新基建項目。
目前,海淀全區已完成5G基站建設3160個。例如在數據智能基礎設施方面,支持智源研究院建設智源計算與訓練平臺,研制智能算力云平臺、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系統及高精度生物智能模擬設施,超前布局通用智能發展等。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區于今年5月發布了數字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將加快布局新型數字基礎設施作為其中重要內容,明確提出升級打造先進網絡基礎設施、大力建設數據智能基礎設施兩項任務并配套了9個重點項目。
“下一步,中關村科學城將聚焦重點產業謀劃標志性項目,瞄準世界500強、獨角獸企業等全球頂尖企業,積極引入一批突破性強、帶動作用大的標志性項目;進一步拓展國際化項目信息渠道,調動各類社會組織、離岸創新創業平臺、外資龍頭企業積極性,加強國際化項目拓展渠道,提升‘兩區’建設國際化水平。”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專職副主任舒畢磊告訴記者。(記者 陶鳳 王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