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著“金湯匙”出生的騰勢,就像比亞迪和戴姆勒養育出的不爭氣孩子,而兩位“父母”也正在考慮由誰繼續“扶養”11歲的騰勢。記者了解到,比亞迪已與戴姆勒簽署關于調整其合資公司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勢”)架構的股權轉讓協議。轉讓完成后,比亞迪與戴姆勒將分別持有騰勢90%和10%的股權,股權轉讓計劃于明年完成。
擁有戴姆勒與比亞迪兩大背書的騰勢,曾是中國高端電動汽車代表之一。但由于產品滯后、品牌力不足等原因,雖然股東雙方多次“輸血”卻未能將騰勢送入增長賽道。2019年,騰勢推出新車型并由奔馳接手銷售網絡,但并未能將騰勢從車市邊緣拉回。如今,股東雙方調整股權比例,比亞迪主導騰勢,被業內認為是最后一搏。不過,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留給騰勢的時間似乎并不多了。
牽手11年股權生變
比亞迪與戴姆勒共同宣布,雙方已簽署關于調整騰勢架構的股權轉讓協議,擬完成雙方在騰勢的股權轉讓。轉讓完成后,戴姆勒與比亞迪將分別持有騰勢10%和90%的股份,一直以來雙方平持的股權結構被打破。
據透露,此次調整后,騰勢的發展將由比亞迪主導。“有關事宜有待相關監管部門審批,計劃明年年中完成。”戴姆勒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先行者,騰勢在股東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穩步發展。比亞迪將在運營上給予騰勢更大支持以推動其在未來取得成功。戴姆勒仍將作為股東支持騰勢的持續發展。戴姆勒和比亞迪將繼續推進雙方成功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
據了解,2010年5月比亞迪與戴姆勒簽署合同,以50%:50%的等股比例設立深圳比亞迪戴姆勒新技術有限公司;2012年3月,騰勢品牌正式發布;2014年,騰勢首款新車上市,產品定位為中高端新能源車型。彼時,戴姆勒與比亞迪聯手推出騰勢品牌,一方面希望該品牌能夠成為雙方新盈利點,另一方面也能使雙方在技術上取長補短。
然而,股東雙方牽手11年,卻未能讓騰勢成為國內一線新能源汽車品牌。在產品更新迭代、銷量表現及營銷方面,騰勢發展緩慢。雖然騰勢先后推出騰勢300、騰勢400和騰勢500車型,但實際上均是基于首款車型改進而來。而在無換代車型的背景下,騰勢的銷量持續低迷。
為將騰勢從市場邊緣拉回,2019年戴姆勒選擇出手,宣布由北京奔馳銷售公司接手騰勢部分業務。除產品研發與制造,騰勢的銷售、服務、營銷及傳播、網絡建設等業務均并入奔馳銷售公司旗下。隨后,騰勢推出全新車型騰勢X,分為純電版與混動版。然而,奔馳的銷售渠道并未成為這款與比亞迪唐“同源”車型的加分項,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騰勢X銷量僅為4268輛。一位奔馳4S店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騰勢X純電版車型上市后銷量并不理想,一個月也賣不出幾輛,目前已經停產。”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騰勢品牌成立多年,未讓戴姆勒的投資得到回報,2019年開始借助奔馳渠道也未見起色。如今調整股權比例,將主控權交給更了解中國市場的比亞迪,一方面能減輕自身負擔,另一方面也希望騰勢能更靈活地尋找發展路徑。
“輸血”補虧尋生機
比亞迪與戴姆勒對騰勢股權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如何喚醒該品牌成為關注的焦點。
對此,在股東雙方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的同時,比亞迪發布公告稱,比亞迪董事會已審議并通過旗下控股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與戴姆勒分別對騰勢以貨幣方式增資10億元。這意味著,騰勢將獲得來自股東雙方共20億元的注資。
面對低迷的銷量,騰勢持續虧損。據統計,2016-2018年騰勢分別虧損13億元、4.77億元和8.88億元,近五年騰勢累計虧損已超35億元。而比亞迪與戴姆勒也持續為騰勢“輸血”。2012-2021年,股東雙方先后12次為騰勢增資,總增資額超過70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股權結構調整,此次騰勢獲得的20億元注資,可能是戴姆勒與比亞迪在資金上為騰勢做的最后努力。
公告顯示,20億元增資資金將主要用于騰勢的日常運營資金,有利于推動騰勢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可持續發展,為騰勢新能源打造更優質、更有競爭力的產品提供資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資金到位,騰勢的產品規劃也被提上日程。據了解,目前騰勢旗下僅有騰勢X一款在售車型,該車主要由奔馳經銷商負責銷售和售后服務。戴姆勒相關負責人表示,騰勢將于明年推出新車型,進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車市場,騰勢運營團隊將確保現有騰勢客戶繼續能夠得到相關的客戶服務。此外,有消息稱,未來兩年騰勢將推出三款新車型,包括MPV和SUV。
事實上,比亞迪對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一直勢在必得。據悉,明年比亞迪將推出全新高端品牌。該高端品牌車型價格區間預計在50萬-100萬元,在品牌、產品、銷售服務網絡、運營團隊等方面都將獨立運營。同時,比亞迪汽車業務將由“王朝網”、“海洋網”、騰勢及高端品牌四個板塊組成。
顏景輝表示,近年來比亞迪一直在規劃上攻高端市場,除未來將推出新品牌,騰勢也成為發力點之一。雖然多年來騰勢發展不順,但主要由于車型推進滯后所致,比亞迪掌控后勢必會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幫助騰勢在產品研發及智能制造上進行提升。(記者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