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很多投資者對北交所二級市場走勢很擔心,雖然在股市中調整確實是正常市場現象,但持續的調整對投資者持股信心還是影響巨大。
根據銀河證券北交所總市值指數顯示(如下圖),北交所自去年11月15日開市以來已經有4波調整了,并且一波更比一波低,目前正好是在第4波的磨底期。
新三板評論發現,今天北交所日成交金額為6.73億元,創下開市后新低,這也是連續第4個交易日跌破10億大關了,前三個交易日的成交金額分別為3月1日8.04億元,2月28日9.82億元,2月25日9.33億元。1月20日,當日成交還曾高達40.46億元。
新三板評論認為,根據A股二級市場“地量現地價”的投資規律,正處于第4波磨底期的北交所,當前6億多成交對應的二級市場價格可能就是“地價”了。
投資者都知道,市場的大調整都出自于市場三殺即估值殺、業績殺和邏輯殺,所引發的三個底是“政策底、市場底和情緒底”。
業績殺,目前北交所全部86家上市公司均按照信披規定,已于2月28日晚前全部披露了業績快報,確實不少企業近期調整就是因為業績不及預期導致的,當然有的調整過頭了,有的還沒調整到位,即常說的該反彈的沒反彈,該跌的沒跌透。
估值殺,目前北交所多只股票的市盈率已經跌至15倍以下了,其中包括同力股份、穎泰生物、五新隧裝、梓橦宮、華維設計、流金歲月、建邦科技等。
邏輯殺,很大程度上就是情緒殺,因為北交所未來發展的邏輯沒變、企業發展的邏輯沒變,持續的下跌就是因為市場情緒和投資者情緒。
經過4輪調整,新三板評論認為北交所的政策底、市場底和情緒底基本呈現了,目前市場就是一個磨底的過程,可能有點煎熬,但熬過寒冬就是暖春。有朋友問有沒有立竿見影的好建議向北交所建言來立刻扭轉局面,新三板評論認為監管層手上有著充裕的“工具箱”,但改革還得循序漸進,無法急功近利,只希望改革的步伐能加快些、放大些就好。
作為投資者,特別是手中倉位不重的投資者,磨底的過程也是建倉的好時機,可以重點關注具備以下特性的北交所個股:一是成長性較高,業績快報持續兩年增長20%以上;二是行業感性,特別是A股當前熱門賽道上的企業;三是市盈率感性,2021年靜態市盈率在25倍以下;四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五是具備高分紅、高送轉可能;六是公司市值管理意識較強。
來源:新三板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