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年北交所累計發行新股83家,距離開市當時平移的81家,這一年上市企業數量規模翻了番。
但和規模翻番的上行基調相比,二級市場對這批企業沒有全盤納入的意思,新股破發頻繁和板塊內交投冷清貫穿了這一年。
這種反差,很難不讓人思考,比如為什么會形成這樣初衷和結局背離的情形?這種情形會如何影響市場以及參與其中的各類主體?
【資料圖】
弄懂這背后的底層邏輯,是了解真相,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方便我們對新的一年做出更接近正確的判斷。
首發灼熱和破發寒潮
網申中簽概況
從申購的分布區間看,中簽率在1%以下的企業有40家,大部分新股中簽率都比較高。
另外,中簽率的變化也與和市場表現、上市企業數量存在某些規律。
在6月份之前北交所內中簽率都在1%以下,6月以后的中簽率開始出現1%以上的企業,這個時點也是北交所新股開始密集的時候,隨著上市節奏的加速,來到12月時上市新股中簽率最高達23.41%,相當于申購每4股就能中簽近1股,這也是目前2022年北交所新股申購最高的中簽率。
如果從區間上分辨,影響更加明顯,中簽區5~10%和10%以上的企業,有1家是10月份上市,其余企業皆為12月上市。
簡單總結來說,申購率的提高原因大概有三點:第一,新股密集上市使得北交所市場“打新”機會增加,部分新股中簽率走高;第二,前后打新過于集中,打新資金調配不過來,資金青黃不接;第三,新股在二級市場持續破發,一定程度上打擊市場投資者的打新熱情。
資金募集概況
2022年上市的83家企業首發募集總額為159.1億,其中募集金額在1~2億的企業最多,共有50家,占比為60.24%;占比最低的為募集資金為5億以上的企業,僅有2家,占比2.4%。
可以看到,板塊內的主力軍還是中小企業為主,量級太大、募資金額需求更高的企業在北交所內并不是沒有,但只能說相對稀缺,2家募集金額5億以上的企業網上申購中簽率都不低,并且在上市首日均出現破發,這個量級的企業對于現階段的北交所而言,明顯場內資金體量難以支撐。
首發市盈率
便宜,但是也沒有想象中那么便宜。
北交所上市企業市盈率普遍低于滬深其他板塊是事實,但是真正低于20倍的企業占比并不高,只有15.66%;市盈率20~30倍之間的企業才是板塊的常態,占比過半。
所以市盈率特低的企業是有的,但不是主流。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板塊內流動性欠佳,加上企業規模與實力和滬深也存在差距,市盈率低,也不一定意味著高性價比。
最后,破發寒潮
從占比情況上看,2022年北交所的新股整體表現明顯不如人意,超半數企業從上市第一天就開始跌,打新投資者肉疼,上市公司也沒面子,交易所更看得頭疼。
但在評價之前,我們也需要客觀明確前提,即北交所本身的準入門檻限制、標的成長路徑、都與A股市場里的邏輯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板塊內的玩家幾乎可以說是具備A股市場中最挑剔毒辣的眼光。
明確這些前提后,很多東西就可以解釋的通,結合上述情況,我們再從監管層、企業、投資者三個角度,猜想一下未來。
監管層:從中科美菱高速過會提出“領航計劃”后,在到11月開始出現的“直航計劃”,再經歷12月的超高破發潮,元旦后北交所在IPO受理與新股上市速度方面未見調整,顯然審批速度沒有放緩的意思,基本可以確認2023年新股加速發行將保持常態化。
擴容方針保持不變,增量資金引入頗值期待。首先是22年年末的指數基金和兩融制度的準備的差不多了,基本能確定在2023年運行見效。未來在監管層“堅持投融兩端平衡發展”的前提下,還可以期待已經在11月18月公開征求意見的做市商制度,以及第二批指數基金主題基金的出現......
以及最后再猜想新一年的轉板概況,第三家轉板公司是否有望出現?
企業:在破發潮下尋求新的平衡點,目前北交所市場有三種發行方式,詢價發行、定價發行、競價發行。但是市場只采用是詢價發行、定價發行。
精選層開板時,大多企業采用詢價發行,結果因為越詢越高,造成破發。之后大多數企業就開始采用定價發行。定價發行一般采用發行底價的價格,少數企業會提高發行底價。
在經歷12月的破發潮后,近期的過會未上市企業紛紛開啟降價,根據犀牛之星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四季度的就有30家企業下調不止一次發行底價,而目前已經出現了底價調低到凈資產的企業。
但是發行底價下調到凈資產,并不意味著發行底價就是最終發行價(此前北交所上市公司大多數采用底價發行),企業可根據公開發行時自身業績實際情況和一、二級市場市場情緒,可以通過詢價發行來確定一個合理的讓市場各方都能接受的發行價。
2022年底北交所曾發出倡議,建議企業盡量采用詢價發行,以強化市場定價機制,換句話說,希望企業在市場博弈下,引導價格走向平衡點,改變破發常態。
未來企業上市能拿多少錢,真就赤膊上陣,要靠實力贏得市場認可。
投資者:從2022年12月1日的股票交易費調降50% 后,根據犀牛研究院對近期北交所召開的各項會議總結來看,直接作用于提高投資者活躍度的部署目的包括并不限于:引導資管機構設立北交主題產品、降優化平臺交易收費水平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持續優化行情信息終端、交易及周邊系統提升交易便利性等。
雖說這部分對于板塊內的投資者來說屬于邊角般的利好,但總聊勝于無。以及新一年中或還可以期待出現實力強硬的標的,重現過去硅烷科技3倍漲幅的盛況。
結語
凡事都有兩面性,只有完整地看待事物,才能全局的去分析。
北交所市場的改革和二級市場遇冷之間的差距,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再回到北交所的設立初衷,助力創新型中小企業解決“上市難、融資難、融資貴”的主線目標,這一年間北交所始終在優化市場生態、制度建設的路上。
所以新的一年里不妨多點耐心、給點空間,期待北交所能夠給出一個更好的未來。
犀牛之星·研究院原創/出品
文章作者 |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