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伴隨節后新冠感染高峰的回落,國內各行業逐步復工復產,配合各地陸續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投資者情緒逐漸回歸,A股市場吹起一股復蘇的風。
【資料圖】
開年以來北證50估值持續提升,大漲的核心邏輯在哪?
2022年中國和全球主要股市普遍表現不佳,但2023年開年以來經過一個月的反彈,各板塊指數均逐漸向歷史均值回歸。
盡管A股各板塊都走出震蕩上漲的行情,但目前各板塊估值與成長性仍存在明顯差距,這或將導致未來各板塊行情逐步走向分化。
根據犀牛之星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7日收盤,各板塊的代表指數中,北交所的北證50是除滬深300外估值最低的指數,凈資產收益率(ROE)則相反,是所有指數中最高的;估值最高的為科創板的科創50,凈資產收益率排倒數第二。
從凈資產收益率與估值的一高一低之間看,北交所具備質量更高的資產,卻仍保持著較低的估值水平,即便板塊之間的主流行業與規模大小不同,但這差距還是不禁令人充滿遐想。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有些意想不到的變化,板塊指數之間的交易情況出現了分化的走勢。
和去年相比,北證50和科創50今年以來的成交熱度爬升相當明顯,日均成交與漲幅出現了“量價齊升”的走向;而三板成指、創業板指和滬深300則不同,雖然行情整體也是呈現震蕩上揚的走勢,但漲幅遠低于北證50,成交量也并沒有明顯放大。
分化背后或反映的是投資者偏好的變化,今年市場整體風險偏好有所提升。
北證50在兔年開市首周5天的日成交金額依次為7.75、23.95、21.64、16.04 和10.82億元,在周二、三連續兩日破20億元,指數也連創新高,隨后成交金額快速下跌,指數也跟隨調整。
雖然綜合來看,今年以來北證指數的日均交易水平爬升的幅度不高,對板塊內流動性的提升有限,但與去年的行情相比,不可否認已經是相當值得振奮的開局。
結語
1月15日,在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報告明確提出,要支持北交所擴大交易規模。
今年北交所的資金、上市企業數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可預見的仍將保持高效實施的水準,指數樣本經過不斷地調入調出,把2022年6月份上市后的優質股票納入指數后,北證50指數關注度有望持續提升。
年內來看,北交所經過多次調低發行價而性價驟升的新股、市場冰點后交投情緒的回暖、優質上市后備軍、陸續入市的各類資金,這些因素對北交所未來流動性的提升其實不容小覷,而流動性一旦增加,在這種極低的ROE下,北證指數的估值上漲仍存在不小潛力。
二月份落地實施的融資融券,有多家券商已經公布獲得融資融券資格,也開通了投資者融資融券業務權限。
在這個點位的北證50,或許是不錯的右側買入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