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7年5月27日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已過去一年時間。伴隨史上“最嚴減持新規”實施一年,記者根據同花順統計得知,在過去一年,雖然滬深兩市減持市值有所增加,但高管減持市值明顯銳減。
具體來看,新規實施的前一年(2016年5月27日至2017年5月27日),滬深兩市重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的減持市值約為429.03億元、滬深兩市高管的減持市值約為708.75億元;新規實施后的一年(2017年5月27日至2018年5月27日),滬深兩市重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的減持市值約為684.84億元、滬深兩市高管的減持市值約為253.62億元。可以看到,新規落地一年后,高管通過二級市場減持的市值較上一年明顯減少約450億元。
一位來自基金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要明確的是,減持新規只是從減持數量、減持方式以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對上市公司股東的減持行為,提出了更為細化的要求,但只是要求其不能集中減持,而不是禁止減持。
“之所以稱其為最嚴減持新規,一是因為新規要求在減持實施的15日前公告減持計劃,披露減持股份的數量、來源、原因、時間區間、價格區間等信息,二是新規修改減持比例限制:大股東減持或者特定股東采取集中競價減持的,在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1%。除此之外,還堵漏大宗交易過橋減持。”上述人士表示,總體來看,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作為一家私募機構,基巖資本副總裁杜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發布的減持新政,影響最大的是定向增發等非公開發行的參與者以及Pre-IPO投資者,其次則是有減持計劃的大股東及董監高。可以說,新規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引導性,其中,針對的是通過制度進行套利的投機者,而引導則體現在促進A股市場進一步走向長期價值投資。
杜坤表示,通過企業上市后完成退出是很多私募機構的重要退出渠道,但去年發布的減持新規卻扼緊了私募退出的環節,對整個行業有比較明顯的沖擊。不過,與重點做Pre-IPO輪投資的機構相比,專注早期和產業投資的機構將有更好的生存空間和更多的退出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