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上旬,*ST凱迪(000939.SZ)披露多條信息,包括新增債務到期未能清償情況、銀行賬戶凍結、重大訴訟案件、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等風險提示。
據了解,截至目前,*ST凱迪逾期債務共計179.32億元,最近一期經審計的公司凈資產為19.14億元,逾期債務占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比例為936.78%。
《中國經營報》記者梳理發現,新增債務中涉及銀行機構21家,包括國有大行、政策性銀行、股份行、城商行及農商行,涉及業務種類包括流貸、固貸、產業基金、信托貸款、信用證貼現、銀承等。
債務逾期持續發酵
自2018年5月7日6.9億元到期中期票據兌付違約后,*ST凱迪經歷了500多天的“煎熬”,如今債務問題仍在發酵。
12月3日,*ST凱迪公告顯示,其年初至三季度期末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4.24億元。臨近年終,該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涉及大量訴訟、仲裁案件,或將對其生產經營活動以及本期利潤、期后利潤產生不利影響。
債務違約等問題引發信用風險,導致債權人采取訴訟等措施對*ST凱迪賬戶進行凍結。
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11月29日,*ST凱迪共有28個賬戶被凍結,申請凍結金額為80.59億元,被凍結賬戶余額為1034.49萬元。截至2019年11月29日,*ST凱迪旗下共有54家子公司的165個賬戶被凍結,申請凍結金額為36.14億元,被凍結賬戶余額為3920.74萬元。
*ST凱迪在12月3日的公告中提到,債務到期未能清償對該公司產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是目前部分債權人根據債務違約情況已經采取提起訴訟、仲裁、凍結銀行賬戶、凍結資產等措施,未來其也可能面臨需支付相關違約金、滯納金和罰息的情況,增加該公司的財務費用,加劇該公司面臨的資金緊張狀況。二是相關逾期引發的債權人措施,對該公司的生產經營和業務開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對該公司的資產出售形成障礙。另外,部分訴訟已經判決,存在被強制執行的可能。
受債務危機影響,*ST凱迪及控股子公司有關重大訴訟、仲裁事項不斷增多。截至2019年11月29日,該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所涉訴訟、仲裁案件合計2153件,較2019年10月30日新增67起。所涉訴訟、仲裁案件標的金額為6459.26萬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ST凱迪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2019年10月31日,該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處罰字[2019]144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律師宋一欣表示,隨著經濟下行,包括上市公司、P2P民間融資機構等的債務違約風險時有發生,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目前來看,真正因為企業經營外部環境變化導致債務違約的誘因并非多數,更多的是發生于盲目投資、違規投資等,對金融風險沒有合理把控,當然也不排除債務造假的情況。”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表示:“企業債務違約增多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增長放緩以及企業自身經營不善導致營業收入下降。一些企業前幾年盲目樂觀,外部有息借款太多,近年來要還本付息,但是企業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導致銀根收緊等,導致通過借新還舊的路子行不通,從而被迫違約。”
銀行多種業務涉險
根據12月3日*ST凱迪披露的新增債務到期未能清償情況,截至2019年12月初,共有105筆業務逾期,逾期債務共計179.32億元。其中,涉及銀行機構21家,包括國有大行、政策性銀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涉及業務筆數為42筆,業務種類包括信托、流貸、固貸、產業基金、債券、銀承、信用證貼現。
記者聯系到部分*ST凱迪逾期債務涉及的銀行機構,但截至發稿,各家銀行均未給出明確回復。
某銀行機構信貸審批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這種情況銀行一般就是向法院起訴,有抵押物的申請抵押物拍賣。如果涉及銀行多、金額大,考慮到企業的現狀,也只能是走法律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債務中涉及7筆產業基金業務,金額共計16.7億元。某股份行總行人士表示:“產業基金一般屬于銀行資管部門業務,產業基金的資金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銀行理財,未來隨著理財子公司逐漸增多,會更多地承接產業基金業務。”其表示,銀行產業基金業務風險與信貸業務風險相似,逾期處理方式也同信貸業務相似。
此外,信用證貼現業務逾期共有8筆,金額共計1.4億元,全部來自合肥科技農商行。
關于信用證業務的風險,某城商行國際業務部人士表示:“開立信用證,開證申請人只需交納一定數量的保證金,實際大部分資金是由銀行墊付的。信用證到期后,如果開證申請人無力支付或拒不支付銀行墊款,銀行的資金將無法收回而造成損失。”
關于近年來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企業違約現象,某國有大行風險管理部人士表示:“公司治理不完善,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用上市公司資金,是造成今年很多上市公司出現債務危機的原因之一,一筆債券業務未按時兌付就會發生連鎖反應及交叉傳染,導致后續多筆業務都難以兌付,進而會波及銀行貸款及其他業務的安全。”
“作為金融機構,有時放松放貸標準,有時明知借款人資產負債率偏離正常水平,但仍存在僥幸心理,也助長了借款公司債務雪球越滾越大。”上述某國有大行風險管理部人士表示。
同樣,王詩強認為:“很多銀行只關注企業的歷史情況,忽視貸中及貸后管理,銀行貸款給企業后,對企業的經營情況關注較少,到了債務違約時才開始關注企業,這是很多風險難以避免的主要原因。”
那么,作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如何避免上述交叉風險傳導,保持資產質量?王詩強表示:“銀行應該定期關注企業資產負債變化情況,對于負債率不斷攀升的企業,要求企業提前還款或者增加擔保措施,這樣才能減少或避免風險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