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借道滬深股通的北向資金再度凈流出71.91億元,為連續第六個交易日凈流出,其中滬股通凈流出41.11億元,深股通凈流出30.8億元。
2月底以來,北向資金持續流出,單日凈流出額屢創新高,引發了不少投資者的關注,外資的拋壓是否會對A股造成影響?
對此機構分析認為,海外市場近日劇烈波動,海外機構面臨的贖回壓力一定程度導致資金流出A股。但A股發生外資系統性撤離的可能性并不大,本輪外資流出或已接近尾聲。
同時,外資并非影響當前市場的主要矛盾。資金面上,從增量資金邊際變化來看,隨著年內新發公募基金規模的不斷增長,國內資金影響力已經遠超過外資。
流出源于海外市場波動加劇
近期全球主要市場波動幅度加大,從A股來看,2月底至今,北向資金出現持續流出的現象。Choice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年內凈流入額已從高峰時期的逾800億元大幅回落。上周,北向資金單周凈流出超過4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3月17日,國際指數編制公司富時羅素臨時公告稱,將中國A股最后一批納入指數分成兩步實施。公告顯示,本周五收盤后即將生效的最后一批納入將實施原規模的四分之一,剩余四分之三將與2020年6月的指數評估一道實施。這也使得跟隨指數的配置資金規模隨之減小。
這一現象自然引發了A股投資者的諸多關注,大手筆買了三年的外資為何開始流出?
市場人士認為,北向資金的流出源于外資收縮頭寸的避險需求。
中金公司表示,每次海外市場大幅波動期間,無論波動起因是新興市場還是發達市場,資金一般都會暫時撤出風險相對高的權益類市場,這其中包括了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中金公司估算,最近20年歷次市場大幅波動期間,資金累計凈流出量占到資產管理規模凈值比例在2%-6.5%之間。
國盛證券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表示,由于國際資金中存在大量自上而下的戰術配置型資金與指數跟蹤性資金,外資對于 A 股市場的配置必然會受到外圍環境的影響。在大部分新興市場風險偏好全線回落、相關基金產品大幅贖回背景下,資產拋售自然也會同樣發生在 A 股市場。
外資系統性撤離概率較低
當前,多重因素導致海外市場波動接近歷史極端水平,海外機構面臨的贖回壓力一定程度導致資金流出A股。但機構分析認為,發生外資系統性撤離A股的可能性并不大。
國盛證券分析認為,首先,從過去3年A股的歷史經驗來看,外圍波動對于外資只是階段性擾動。在外圍尤其是美股波動率顯著抬升期間,A股都不可避免地被外資減持,但無論從持續性還是減持規模上,外資形成的沖擊都相對有限。
其次,參考國際經驗,以韓國市場為例,即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韓國市場也沒有出現外資系統性撤離。尤其是在外資占比較低的初期階段,外資長期入場進程并未因危機而中斷。
最后,從滬深股通資金結構來看,交易性資金引發的減持壓力相對可控。
國盛證券認為,北向資金持倉中約有1/4左右的交易盤,包括對沖基金、量化基金以及短線交易型資金。正是由于交易盤資金的存在,使得北向資金受到市場情緒、外圍波動等因素調整風險敞口甚至追漲殺跌。但北向資金持倉中7成以上大致可歸為長線配置型資金,該類資金在過去數次波動中均未出現明顯的減倉。由此,因外圍波動而引發的交易性資金減持壓力相對可控。
本輪外資流出或接近尾聲
中金公司
中金公司估算認為,包括主動和被動在內的海外機構權益類基金凈資產規模合計在10至15萬億美元的水平,其中對中國市場(離岸與A股)配置綜合占比可能在4至5個點左右。海外機構資金規模每一百分點的流入或流出,可能帶來約1000至1500億美元資金波動,對應到A股可能約在10至15億美元。
中金公司預測的基準情形是本輪資金波動程度可能小于2008年,但比過去10年中其他幾輪資金波動要大。同時結合本地相對短線資金的動向,基準情形下,本輪滬深港通北向凈流出的累計規模可能會達到800-1000億元左右。滬深港通北向資金目前從高點累計已經凈流出750億元左右,本輪流出或在逐步接近尾聲。
“中國市場估值偏低,疫情防控相對領先,政策空間相對充足,中期前景不宜過度悲觀。”中金公司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