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年報披露收官之后,目前滬深兩市已有42家公司觸及強制退市,創出A股歷史新高,2022年有望成為退市大年。
這其中,滬市有18家公司觸及退市,占滬市*ST公司數量的45%;深市有24家公司觸及退市,占深市*ST公司數量的35%。滬深兩市共有40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占比達到95%。
在多方業內人士看來,今年以來觸及退市的公司增多,一方面與退市新規顯效有關,在2021年觸及財務類指標會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2022年則交叉適用各項財務類指標,任一指標不達標則會直接退市;另一方面,隨著注冊制改革試點不斷擴展,以及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不斷提升,殼公司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大幅提升,從而放棄掙扎,更多進入退市通道。
“隨著嚴監管的不斷推進,未來退市公司的數量可能還會進一步上升,在資本市場的出口日漸暢通下,投資者也應及時調整投資理念,摒棄炒小炒差之風,否則極可能面臨重大損失。”有市場人士提醒稱。
95%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
在42家觸及強制退市的上市公司中,有40家公司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占比達到95%;另外,1家觸及重大違法退市,1家觸及面值退市。
具體來看,滬市18家觸及退市的公司中,按照先觸及先適用原則,有8家公司觸及一項財務指標而觸及退市。其中,*ST中房、*ST昌魚、*ST廈華、*ST綠庭、*ST游久5家公司因為營收低于1億元以及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而觸及退市;*ST西水、*ST海醫、*ST海創則是因為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觸及財務類退市。
有6家公司觸及兩項財務指標:*ST拉夏、*ST易見、*ST中天則是因為2021年基本面未有改善,凈資產繼續為負且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ST明科、*ST羅頓、*ST金泰不僅營收低于1億元以及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而且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
而*ST中新連續兩年觸及三項財務類指標,該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2020年初以來一直停工停產,2020年和2021年扣除后收入均為0。
另外,因為無法按期披露經審計的年報,*ST環球觸及財務類退市。2020年該公司因營業收入扣除后低于1億元且扣非凈利潤為負,該公司股票于2021年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022年4月30日,該公司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定期報告。目前該公司股票已停牌,等待交易所作出是否終止上市的決定。
*ST濟堂也因為聘請會計師太晚,未按期披露年報,先觸及未披年報財務類退市。其實,*ST濟堂還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退市,目前已收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按照先觸及先適用的原則,上交所已經發出財務類退市的事先告知書。
上述提到的*ST易見也是類似的情況,按照先觸及先適用的原則,目前已被啟動財務類強制退市程序。除此之外,該公司4月19日收到證監會下發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涉嫌2015年至2020年定期報告存在虛假記載和重大遺漏,同時未按期披露2020年年報,由此可能觸及重大違法類退市情形。
相較上述兩家公司,*ST新億則已經觸及重大違法退市,目前已被摘牌。該公司屬于滬市典型的殼公司,連續多年財務造假,被證監會出具行政處罰書。
深市觸及退市的24家公司中,有9家公司單獨因為被會計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而觸及退市;2家公司單獨因為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而觸及退市。
8家公司觸及兩項財務指標。其中,3家公司因為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兩項指標而觸及退市;4家公司因為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期末凈資產為負值這兩項指標而觸及退市;1家公司(*ST東電)因為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而觸及退市。
*ST華訊、*ST長動則因為三項指標而觸及退市,即: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期末凈資產為負值。
另外,1家(*ST邦訊)確定無法在法定期限內披露年度報告,1家(*ST艾格)觸及面值退市,1家(*ST德奧)因恢復上市申請被上市委審議否決。
退市新規顯效
近年來強制退市成為A股市場主流,在2022年創歷史新高。今年以來單觸及強制退市的公司就有42家,超過去年全年退市公司數量(20家),其中絕大部分觸及財務類退市。
“今年觸及退市公司家數增多,這是因為我國嚴格和認真施行‘退市新規’,對沖擊財務退市標準者并不進行法外開恩。同時,觸及財務類退市的公司較多,也是我國實體經濟基本面和企業運營實際情況的一個體現。”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盟金融合作學院院長田利輝稱。
也有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2020年底退市新規出臺之后,上市公司當年財報觸及退市新規相關情形的話,那么在2021年會被實施*ST,如果2021年度仍觸及財務類退市情形,在取消了暫停上市的情況下,那么相關公司在2022年將直接被退市,這意味著2022年是退市新規中財務類退市指標集中顯現效率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退市新規中設置了營業收入扣除標準機制,營收扣除中關于新增貿易收入、非穩定業務模式等復雜收入扣除項目。為提升財務類退市指標可執行性,落實落細退市新規,2021年11月19日,滬深兩所發布指南細化這一扣除標準,比如:細化貿易、類金融業務扣除要求,明確將非正常交易合并取得的收入進行扣除。
上述機構人士稱,其實對有些上市公司的非主營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進行扣除之后,這些公司的殼面目也便被揭開了,有利于框出來判定是否觸及退市指標,讓處于退市邊緣的空殼公司難在營收上面耍花招了。
退市新規得以奏效的背后,離不開監管各方合力對財務造假、惡意規避退市等行為“零容忍”的高壓態勢,讓此類行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監管各方在梳理出可能終止上市和觸及退市風險警示的高風險公司之后,會與地方政府、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等進行溝通、培訓等,以明確各方預期。對于涉嫌規避退市的上市公司,交易所將會及時問詢,問詢中發現問題的則程序啟動現場檢查,形成明確結論。
公開資料也顯示,交易所多次向上述觸及退市的公司發布問詢函,年報重點審核,督促上市公司做好重大退市風險提示,并多次約談相關公司和會計師。
同時,在壓實壓嚴中介機構責任的過程中,中介機構的把關力度也不斷增強。比如,*ST廈華2021年度新增凍牛肉業務,因客戶結構穩定性低、業務毛利率低、業務資金均由大股東提供,不能形成穩定業務模式, 會計師事務所認為應該扣除這部分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收入,扣除后金額為零,且該公司2021年度扣非后凈利潤為負值,由而觸及退市。當然也有中介機構在未勤勉盡責的情況下被事后追責。
A股市場生態正在改變
在“入口多元”的情況下,“出口”也在不斷擴大。在此情況下,A股市場的生態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隨著A股市場注冊制改革試點不斷擴展, 市場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不斷提升,市場化、法治化程度也不斷增強。尤其在新證券法和刑法修正案(十一)的強力威懾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大幅提升,由此僵尸企業和空殼企業露出真面目。
“同時,在注冊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過程中,IPO的大門也越打越開,上市成本也越來越低,合規的企業一般都會走IPO的大門上市。這讓殼公司的價值不斷縮水,放棄掙扎,更多會直接進入退市通道,這樣退市的效率會大幅提升,退市公司的數量也會不斷攀升。”董登新稱。
田利輝也認為,退市家數的增加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和優勝劣汰的展現。面對這一兩年外部沖擊嚴峻,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具有治理水平、運營效率和產品前景的企業往往能夠將危機視作轉機,進行資本重組,擴大市場份額。而有些內力不足的企業會在外部沖擊下倒下,及時退市能夠提升上市公司整體的質量,進而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資本市場生態圈的優化。
另外,在董登新看來,垃圾股退市對投資者也是一種保護,且在一元退市標準之下,投資者也越來越有風險意識和用腳投票的能力,這也是A股市場和投資者不斷成熟的一個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