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以來,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這兩類基金共有49只發行規模在百億份以上的基金,其中偏股混合型43只、普通股票型6只(A、C類分開計算)。
和發行時風光無兩、基金經理被捧上神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市場主要股指跌跌不休、基金表現不佳等因素造成的規模和業績雙殺。截至2022年一季度,上述49只基金中只有6只基金規模仍保持在百億級別。
規模真的是業績敵人?
發行后半年內有近百億元資金贖回爆款基金
發行時是爆款基金,但后續業績卻差強人意。
43只發行規模在百億份以上的偏股混合型基金,自2020年以來的平均月度回報率只有-0.78%;而6只發行規模在百億份以上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月度回報率只有-0.19%
其中發行規模最大的南方成長先鋒混合發行時總份額達到了321億份,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基金規模已直線縮水至66.64億份(只取A類份額、下同)。
在發行后僅6個月時間內,就合計有100.83億資金選擇贖回南方成長先鋒混合。
彼時有分析人士指出,這期間可能存在銀行銷售基金過程中的“贖舊買新”現象。對銀行渠道來說,新基金銷售時賺取的認購費,普遍高于存量老基金帶來的尾隨傭金,銀行、基金公司對新基金發行通常均有規模的考核任務。
華安聚優精選混合截至今年一季度規模,自發行以來減少206.11億份,在4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僅次于南方成長先鋒混合。
華安聚優精選成立1年多時間內虧損幅度就達到了20.34%,跑輸同時期滬深300收益率。
鵬華匠心精選截至今年一季度規模相較發行時已降低172.87億份,但在發行時可謂“一票難求”。
2020年7月8日,根據來自渠道消息,截至當日上午11:00,該基金募集額度已接近400億元,“到了下午1點,這一募集進度就超過了550億。”下午5點左右,該基金的募集金額已接近1300億元。
或許是預見到基金認購的火爆情形,該基金在開售前,便提早發布了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將原定為7月21日的認購截止日提前至7月8日。也就是說,原本該基金認購日期為兩周,被低調得改為了1天。
同時,該基金還設置了募集上限300億元(AC類份額合并),突破募集上限將采取末日比例確認的方式實現對規模的有效控制。
通聯數據顯示,自發行以來,該基金累計虧損20.65%,遠低于同類基金平均水平。
鵬華匠心精選基金經理王宗合在一季報中表示,今年一季度的主要操作是把一些估值較高、他判斷短期有可能低于預期的資產做出一定賣出,然后進行了一定調倉。
從長期看,仍然把主要關注點放在自下而上挑選優秀的資產上。他認為市場經過較大幅度的調整,很多優秀的公司正逐步進入一個中長期角度下的買點,會努力爭取把握這些機會。
疫情以來,基金行業“小鬼當家”
Choice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規模達到了178.39億份,相較發行時規模提高了29.9億份,是為數不多規模保持正增長的“百億爆款基金”。
但除此之外,自2020年以來規模保持正增長的基金大多數是一些發行規模較小、不那么起眼的基金。
事實上,在偏股混合型基金“自發行以來規模增長排行榜前十”名單中,只有易方達競爭優勢企業混合這一只發行規模在百億份以上的爆款基金,其余9只基金發行規模均較小。
其中規模增長最快的東方紅智遠三年持有混合在2020年6月11日發行時規模只有16.24億份,但截至一季度末規模已達到60.62億份,自發行以來規模增長44.37億份。
而廣發科技先鋒混合“僅”發行了79.1億份,但在此后三年半時間內份額增長了40.86億份。
業績自然是規模增長的基礎,自發行以來,廣發科技先鋒的平均月度回報率1.07%、東方紅智遠三年持有混合的平均月度回報率達到了0.58%。
爆款基金遭遇業績和規模雙殺,是否意味著在結構性行情和震蕩市下小規模基金更具優勢?
恒天基金產品研究部負責人李洋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業績優秀的基金會更受投資者青睞,如果短時間內新增申購的規模過大,會導致基金經理的投資策略陷入被動,不利于基金經理調倉和管理,進而可能影響基金未來的業績表現。
另一位基金經理表示,部分基金規模大,收取的管理費多,但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并不高的原因在于,當基金規模過大時,基金經理管理起來就不能靈活對應市場的變化,所以會比較難調倉換股。比如當持有單只股票數量超過該股票市值的5%時,就會列入前十大股東,前十大股東在六個月內不能將股票賣出。
以股票型基金為例,假設某只股票型基金規模有100億元,但是相關規定要求將基金資產低于80%的資產投資股票,當遇到股市行情不好的時候,依然要用80億元購買股票,假設買入后被套,下跌行情中也不能及時換股。
部分私募也認為隨著管理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優勢無法發揮出來。上海景富投資總經理祝巍對這一點深有體會,他描述景富投資在規模突然擴大時,就曾面臨這樣的陣痛時期。
對于景富投資而言,他認為在規模擴張過程中主要面臨兩方面的重壓:一方面是隨著規模的擴張,原有優勢很難發揮出來,在規模小的時候還可以通過高換手抓住更多的交易性機會,而隨著規模增長,就很難做到這點;另一方面隨著規模的增長,公司的擇時優勢也開始減弱,慢慢轉向精選個股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