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投資家(ID:touzijias)
作者 | 趙思蕊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貴為行業龍頭也是如此。
【資料圖】
近日,天齊鋰業通過港交所聆訊,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及招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截至目前,天齊鋰業尚未披露具體募資規模。有媒體報道稱,天齊鋰業本次IPO 擬募資10 億至12 億美元,有望成為港股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IPO 。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多12 億美元的募資總額中,天齊鋰業要拿出11.3 億美元償還并購SQM 的剩余貸款。說白了,天齊鋰業赴港二次IPO 的主要目的就是募資還債。
好消息是,倘若此次上市成功,天齊鋰業將成為繼贛鋒鋰業之后的第二家“A+H ”兩地上市的鋰業巨頭。
隨著天齊鋰業赴港IPO 持續推進,公司A 股股價迎來一波上漲行情,最近兩個月左右股價輕松“翻倍”,公司總市值一舉突破1800 億,再度展現了全球鋰礦巨頭的風采。
有市場傳聞稱,特斯拉或將參與天齊鋰業的港股IPO 認購。倘若如此,天齊鋰業將直接與全球新能源汽車領軍者建立親密聯系,接下來是否會再造財富神話?
一、
天齊鋰業赴港IPO 的起源,還要從數年前的一起天價收購案說起。
2018年12 月,天齊鋰業豪擲40.66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70 億元)收購智利化工礦業公司(簡稱“SQM ”)23.77% 的A 類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然而,據天齊鋰業2018 年財報顯示,當年公司實現總營收62.44 億元,實現歸屬凈利潤22 億元,資金缺口明顯。
為順利推進這起“蛇吞象”式的跨國收購,天齊鋰業向境內外財團共計借款35 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33 億元),由此埋下了一顆巨雷。
讓天齊鋰業不惜舉債收購的SQM ,究竟是何方神圣?這么說吧,2021 年智利鋰礦產能占全球總產能的24% ,是全球第二大鋰礦供應國,而SQM 是智利鋰礦廠商當中的佼佼者。
SQM 成立于1968 年,距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公司主要經營化肥、化工產品、碘、鋰的生產及銷售,在全球范圍內享有良好的聲譽。
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主流,SQM 大力投入到鋰電池的生產制造當中。SQM 現有鹽湖碳酸鋰年產能12 萬噸,約占全球產能16% 、全球鹽湖產能34% 。
眼下,新能源汽車熱度不減,SQM 正在積極擴建碳酸鋰生產工廠。預計今年年中產能擴產至18 萬噸、未來將進一步擴大至21 萬噸,約占當年新增產能20% 、新增鹽湖產能46% 。
成為SQM 的第二大股東后,天齊鋰業一躍成為蜚聲國際的鋰礦巨頭。但這起天價收購案猶如一把“雙刃劍”,既讓天齊鋰業享受到了鮮花與掌聲,也讓公司背上了沉重的財務負擔。
這直接體現在天齊鋰業的財報數據上,收購過后公司陷入了虧損泥潭。2019 年和2020 年,天齊鋰業的歸屬凈利潤分別為-59.83 億、-18.34 億,兩年間累計虧損78.17 億元。
同時飆升的還有天齊鋰業的資產負債率,2020 年公司資產負債率為82.32% ,達到了歷史最高值,而在收購之前的2017 年公司資產負債率為40.39% ,短短3 年間漲了一倍多。
直到2021 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爆發,位于產業鏈上游的鋰鹽產品量價齊升,帶動天齊鋰業整體業績出現好轉,當年公司實現歸屬凈利潤20.79 億,終于扭虧為盈。
雖然走出了虧損泥潭,可以暫時松一口氣了,但天齊鋰業收購SQM 的全部借款尚未還清。截至2022 年6 月10 日,SQM 債務的尚未償還本金額為11.3 億美元。
為進一步緩解公司債務壓力,天齊鋰業決定赴港二次IPO 募資還債。
二、
實際上,這并非天齊鋰業首次嘗試赴港IPO 。
2018年8 月,天齊鋰業曾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計劃籌集資金10 億美元,募資額的90% 將用于SQM 公司股份收購的再融資。
不過,當時SQM 產能收益尚未兌現,加之全球鋰礦價格低迷,天齊鋰業董事長蔣衛平認為港股估值過低,因此暫停上市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0 年天齊鋰業已成功登陸深交所,當赴港IPO 募資“補血”的計劃落空,天齊鋰業在A 股市場展開了一系列的融資操作,可謂“使盡了渾身解數”。
2019 年2 月和7 月,天齊鋰業香港以其所持有的SQM 的B 類股為標的資產,與大摩簽訂了兩份遠期股票交易(即“領式期權”)合同,共收到融資款項約1.59 億美元。
2019年年末,業績虧損的天齊鋰業無法進行定增募資,無奈采取配股募資,最終募集資金凈額29.05 億元,全部用于償還收購SQM 并購貸款的本金與利息。
為緩解天齊鋰業的財務壓力,控股股東天齊集團進行了多次股票質押。截至2020 年末,天齊集團累計質押上市公司股票3.06 億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68.86% 。
在此期間,還時不時傳出天齊鋰業“賣礦還債”的消息,稱天齊鋰業將出售旗下格林布什礦場的部分股權,意向收購方包括美國雅寶、澳大利亞礦業公司IGO Ltd 等,盡管傳聞不攻自破,卻進一步印證了天齊鋰業極度缺錢的事實。
在領式期權、配股融資、股票質押之后,天齊鋰業并購貸款仍高達30.84 億美元,公司資金流動性接近枯竭,2019年和2020 年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準意見,公司面臨流動性風險及存在持續經營重大不確定。
被逼到墻角的天齊鋰業,甚至嘗試定增募資。2021 年1 月16 日,天齊鋰業披露《非公開發行A 股股票預案》,擬向控股股東天齊集團或其指定全資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159.26 億元。
天齊鋰業巨額定增預案剛落地,深交所就緊急下發關注函。僅僅2 天過后,天齊鋰業發布公告稱,為避免短線交易風險,切實維護中小股東利益,公司審慎決定終止本次定增事項。
在A 股已經無計可施后,天齊鋰業再次將目光轉向港股市場。幸運的是,此時正值全球新能源汽車爆發之際,作為產業鏈上游的龍頭企業,天齊鋰業本次赴港IPO 相對順遂。
1 月27 日,天齊鋰業獲得中國證監會的行政許可申請;1 月28 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6 月2 日,收到中國證監會的核準境外上市外資股的批復;6 月19 日,宣布通過港交所的聆訊。前后不到半年時間,天齊鋰業加速度沖向港交所。
眼看天齊鋰業的債務問題有望迎來轉機,A 股投資者的熱情空前高漲。最近2 個月左右,公司股價輕松“翻倍”,公司總市值一舉突破1800 億元,再次展現全球鋰礦巨頭的風采。
三、
天齊鋰業本次赴港IPO 的首要目的是募資還債,此外還有機會迎來新的戰略投資者。
有傳聞稱,特斯拉參與了天齊鋰業的港股IPO 認購。不過,當媒體向特斯拉求證時,對方以“不清楚,無可透露信息”做出了模糊回應。
雖然特斯拉對認購天齊鋰業IPO 的傳聞沒有給出正面回應,但這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反而給外界留下了想象空間,只因特斯拉對掌握產業鏈上游原材料話語權的野心早已人盡皆知。
據了解,此前特斯拉曾在報告中直言,通過從礦業公司采購,可以直接參與當地市場而不必依賴多家中游公司。
今年4 月,馬斯克在談及鋰鹽價格持續高漲的話題時表示,鋰鹽價格已經高得離譜,除非成本得到改善,否則特斯拉不得不大規模地親自參與鋰礦的開采與提煉。
特斯拉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公司早就采取實際行動。數據顯示,2021 年特斯拉已從9 家采礦、化工公司采購了95% 以上的氫氧化鋰、50% 以上的鈷和30% 以上的鎳,用于含鎳電池。
在車企捆綁上游鋰礦企業背后,是目前碳酸鋰為首的原材料市場需求持續旺盛,而鋰原材料估計未來長期存在不足。
眾所周知,在每一家大型車企的背后,都有強大的供應鏈做支撐。為了讓供應商優先向自己供應產品,入股成為供應商股東是車企的常規操作之一。
以總市值突破萬億的汽車巨頭比亞迪為例,近期,比亞迪戰略入股華盛鋰電,后者是一家專注于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在細分領域處于龍頭地位。
緊隨其后,比亞迪與華盛鋰電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對于華盛鋰電而言,比亞迪“股東+客戶”的雙重身份,與其他車企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比亞迪的一連串動作,實質是擴產所需,而并非單純看好華盛鋰電的未來發展前景。
眼下,比亞迪旗下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公司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即將供貨特斯拉,對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的需求更勝從前,在擴產之際戰略入股華盛鋰電也是情理之中。
由彼及此,當下,在鋰礦資源領域,天齊鋰業是數一數二的“富戶”。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天齊鋰業合計擁有134 萬噸/ 年的鋰精礦產能和4.48 萬噸的鋰化合物及衍生品產能。
目前,天齊鋰業擁有兩處鋰資源資產,即澳洲的格林布什礦場及中國的雅江措拉礦場。格林布什礦場目前正在營運中,而雅江措拉礦場的鋰資源資產乃持作未來開發。
雖然舉債收購SQM 股權讓天齊鋰業“壓力山大”,但在新能源汽車產銷兩旺的大環境下,SQM 為天齊鋰業帶來了豐厚回報。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SQM 實現凈利潤7.961 億美元,天齊鋰業上半年凈利潤預計將因此增加約6.2 億元。
今年一季度,天齊鋰業實現營收52.57 億元,同比增加481.41% ;實現凈利潤33.28 億元,同比上漲14.4 倍,超過2021 年全年凈利潤的六成。
值得注意的是,因澳洲鋰礦產量連續出現下降,全球鋰精礦供應緊張趨勢不改,預計鋰價全年將維持高位運行。上海鋼聯數據顯示,近一年半,鋰鹽價格翻漲8 倍。
實際上,已有產業鏈廠商加緊布局。趕在天齊鋰業H 股上市前夕,德方納米與天齊鋰業簽訂銷售合同,約定天齊鋰業將在2022 年7 月至2024 年12 月期間向德方納米供應碳酸鋰。
德方納米是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領域的龍頭,正處于快速擴產時期。而天齊鋰業是德方納米穩定的鋰源供應商。在鋰價持續上漲的前提下,德方納米搶先一步簽署長期訂單無可厚非。
那么,“家里有礦”的天齊鋰業,和對鋰資源虎視眈眈的特斯拉,是否會在多重因素的刺激下走到一起?一切交給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