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聽說過易烊千璽這個名字,但不知道他是干嘛的。請教了公司的年輕朋友,才補了一課。還知道女生們親昵地稱呼他為“四字弟弟”。
之所以提到他,是因為最近的國家話劇院“考編”事件。易烊千璽和羅一舟、胡先煦都被錄取了。老實承認,后二人的名字也是第一次聽說。
(相關資料圖)
網友們質疑的是他們考試過程是否公平公正。這不應是演員個人,而是國家話劇院要證明的事;而國話已發表聲明,表明整個招聘流程完全合規。
但為自證清白,易烊千璽發微博宣布放棄入職國話;胡先煦則表態不放棄。我們要贊揚胡先煦的勇敢堅持,也為易烊千璽的放棄而惋惜。一位女生說,看了四字弟弟的微博聲明,很心痛。
專門去看了大量圍攻“考編”事件的評論,感覺是:滿滿的戾氣。哪怕易烊千璽迫于壓力放棄了入職,還有很多人不肯罷休,所謂“官資勾結”的陰謀論帽子是摘不下了。
與基于事實和邏輯的合理懷疑不同,戾氣是一種捕風捉影的偏激心態,言談行事易走極端。戾氣的傳染性很強,當它成為一股壓倒性的社會風氣,破壞性巨大。
易烊千璽的個人聲明你不相信,國話的機構聲明你不信任,蔓延的戾氣終將傷害所有人,無論是物理空間、網絡空間,還是心理空間。
貳
前些天,一批停工項目的業主發表聲明停貸。
然后不是有一些所謂的專家出來呼吁取消預售制度么,攸克君在兩個小群里跟人討論這個問題。有幾個朋友堅決認為,這么多項目停工證明預售制度錯了,“錯誤的就應該取消”。
取消還是保留,這屬于可討論可辯論的。只要不上升到這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就成。
然后,接到兩個咨詢電話。一線城市,現在大都是置換需求。在老城區的,想換到新的區域;面積小的、老房子,想換面積大點的新房。畢竟,新房的戶型、環境和配套,看起來還是要好些,更不用說還有停車問題。
除了購房時機和價格等,這兩個電話都問到了,買誰家的好?
買房要挑企業,這是以前很少出現的問題。
都看過哪些企業的房子?對方列舉了一批。
中海保利華潤固然很不錯,龍湖萬科綠城也很好……
這幾家不是民營企業嗎?
龍湖是民營企業沒錯,萬科、綠城都是國資大股東,但大家習慣把它們當民企看。這些以及很多民營企業都是安全可信的;某個城市有停工的,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停工之類。叭啦叭啦解釋了一通。
去年下半年以來,一批房企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違約,這是更偏行業性的、企業面的事;項目停工,則是直接關系到業主能不能按時收房甚至能不能收房。但沒想到,停工停貸會導致其他消費者從這樣的角度來想問題。
從企業性質,是民營還是國有,來區分要不要買房,買誰家的房,攸克君近年來最擔心的一點還是出現了。
叁
雖然有觀點認為,房地產是個壟斷市場,理由是土地是壟斷的;但從企業層面來說,房地產市場是充分競爭的領域,無論民企還是國企,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來公平競爭。
當然,也沒有絕對的公平。比如,中海的融資成本就是低,這與它的大股東是央企有沒有關系呢,有;但同樣也有國企,融資成本甚至比民企高得多。
中海系的幾個領域,無論是中海發展和中建地產所在的地產領域,還是中建各局所在的建筑領域,都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靠的是真本事來掙飯吃。
多年來,攸克君從未聽說中海項目強調它的央企屬性,以便從購房者那里獲得更多的印象分、決策分。我也希望,中海,以及保利華潤等,未來也堅持這樣做。
在完全競爭的市場里,企業主要是用產品、服務,有時也用價格,來贏得消費者。比如家電領域,海信是國企,美的是民企,哪個消費者會從企業性質出發來作出購買決定呢?
長虹是國企,當年的家電大戰它并沒因此奪得更大的市場份額;中國移動是壟斷型央企,但它的飛信還是完敗給了民企騰訊的微信。在房地產領域,中海保利華潤應該也不會期望最后的玩家只剩下它們幾個。
一個向上生長的經濟體,是所有成份的企業共同塑造的;優秀的產品和服務,創新的活力,來自于公平競爭。
肆
經濟上升,收入增長,啥都好說,民企央企的屬性也會被淡化;在經濟下行周期里,企業生存和發展都變得艱難,裁員增多,失業率會加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16-24歲城鎮青年失業率為19.3%。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數量創新高,但就業情況很不理想。
失業增加,收入減少,抱怨會化為戾氣,這些劍走偏鋒的戾氣往往會無目的地尋找發泄口。當群體規模夠大,戾氣的濃度越來越高,它的殺傷力就是驚人的。近年來,在一些充分競爭領域里,民營企業的標簽就屢屢被污名化,成為戾氣的殺伐對象。
尤其是,移動互聯時代,有些意圖不明的人還喜歡利用甚至催化這股戾氣。比如前陣子,粉絲流量龐大的司馬某對民營企業的口誅筆伐。
大家都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信心不足,有些行業,甚至已經到達有史以來的信心最低谷。比如房地產。
但攸克君認為,比信心不足更具殺傷力的,是信任危機。某房企流動性緊張,就認為它所有房子都不能買;某房企在某市個別項目出現停工,就認為它所有的項目都可能爛尾;然后,上升到整個行業,民企的房子不敢買。
我們不敢斷定,這股信任危機已經蔓延成潮。恰恰是,當它遠未成風,只是苗頭,就要將其遏制住。一定程度上,重建信任比重塑信心更難。信任危機一旦被戾氣裹挾,小到一個產品,大到一個行業,都將是摧毀性的。
我們理解,信任的流失,都是有原因的;甚至也沒有答案。我們感慨,建設總是太難,毀滅卻太容易。每位理性的個體,都不愿看到,市場經濟哪一天會脆弱到需要小心呵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