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此時,房地產的雷正式暴發。
在這一年的時間里,我們看到,從“個別房企”作為開端,雷逐漸蔓延到了整個行業。除了大型國企之外幾乎無一幸免。
(相關資料圖)
現金流斷裂,然后債務違約,再然后樓盤停工,這是一個鏈條。
樓盤停工,大家不敢買房,然后房企的現金流斷裂,這也是一個鏈條。
那么,那些違約的債務都是怎么解決的呢?
一年來的解決方案,基本都是展期。展期,就大白話說就是拖著:過去12個月(截至今年6月)房企完成了1834億元的困境債券置換或展期。
如果樓市復蘇、融資渠道恢復,債務展期將為開發商贏得時間,隨后賺著錢了再還。
可是如果樓市未能復蘇,銷量未能反彈,那么就會迎來真正的矛盾:投資人就會感到前途未卜,失去耐心,不會再繼續展期了。
所以現在的關鍵點在于銷售能否復蘇,以及房企盈利能否修復。
1
很多人可能認為房地產的戴維斯雙殺時刻已經過去了。但從即將到來的償債高峰數據來看的話,似乎很難支撐這個樂觀看法。
當前房企有息負責規模高達17.2萬億元,具體數據如下:
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截至 2022年3月末為12.56萬億元,占比 73%)
國內債券余額(截至2022年6月末為1.81萬億元,占比11%)
海外債券余額(截至2022年6月末為1.24萬億元,占比7%)
投向房地產行業的信托余額(截至2022年3月末為1.57萬億元,占比 9%)
這些都是有息債務,合計約為17.2 萬億。
下半年房地產行業國內債券、海外債券、信托到期規模合計6540億元。未來一段時間各個月份的到期規模如下:
資料來源:萬得,用益信托網,中銀證券
可以看到,未來大半年的時間里,都是一個償債高峰期。
房企的現金流主要來自兩大塊:一是賣房子回款,二是繼續融資借錢。
而現在,這兩者顯然都不能發力,債權融資明顯受阻,無論是在國內融資還是在海外融資。所以未來一段時間房企會有很大的償債資金缺口。
2
7月29日,央行發布《2022年二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在這個報告里我們看到,房企開發貸款和個人購房按揭貸款繼續低迷。
整個二季度,開發貸款減少700億,個人購房貸款也僅增加了200億。這和去年同期相比,開發貸款少減500億元,個人購房貸款少增8900億元。
雖然從監管層的態度來看,對于地產企業融資有所轉暖,但遠遠沒有融化民營地產企業們冰凍的心,整個行業的拿地和投資意愿都很低。
所以開發貸的存量才出現了下降。
要知道,以前幾乎沒有下降過,以前說“下降”都是說增速下降,但還是增的。
現在是真降了。
當前無論是銷售,還是新開工、拿地、投資,都處于景氣度最差時期,1-6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金額同比降幅是28.9%,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同比減少5.4%。
目前各線城市的庫存均處于高位。
當“停貸”風波迅速蔓延至超過200個城市的時候,人們的信心再一次被沖擊,商品房銷售也再一次降溫:
7月1號到26號的數據,30城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跌幅,從6月的-17%擴大到了-31%。
3
更值得注意的是,高層對房地產的政策并沒有進一步的吹暖風,尤其是沒有大水漫灌的傾向。
如果你觀察這十年的一貫風格,就會發現還真的(幾乎)沒有搞過大水漫灌。
回想2013~2014年,當時整個社會的資金面冷得瑟瑟發抖都沒有放水——業界應該還記得,那次差點沒造成流動性危機。
前幾天的年中政治局會議中,關于房地產的提法仍然是“房住不炒”、“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只比以前多了個“保交樓、穩民生”。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短期內可能不會加大刺激力度,以及出臺新的刺激性政策了。
前段時間有傳聞,高層正考慮設立房地產紓困基金,規模3000億元左右,用于支持12家出險房企和部分地方房企。
但至今沒有得到證實。
即使成真,以這個級別的基金體量,對房企來說也不太解渴。
說來說去,唯一的希望還是樓市回暖。
4
如果樓市不能如期復蘇的話,這一波的房企危機就會發生變化了。
以前還可以稱為流動性緊張,現金流緊張。假如債權人的耐心和信心被消耗怠盡之后,這事的性質就會從流動性緊張演變為資不抵債。
鑒于過去一段時間內大部分置換和展期的債務將在一年內到期,而開發商的資本結構并沒有發生很大改觀,所以未來幾個月我們可能會看到什么?
總之,以時間換空間恐怕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