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隨著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亞太行程的展開,其訪問中國臺灣的舉動正在變為一場外交博弈。在這樣波譎云詭的世界局勢中,中國商務部和海關總署先后發布了關于對臺進出口的禁令,引發了輿論的熱議。
對臺禁令將對臺灣地區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回顧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其GDP增長背后有什么隱痛?在與大陸貿易往來的40多年里,臺灣地區最密切依存的行業是什么?臺灣地區經濟最終又會走向何方?
8月6日,鳳凰網財經《封面直播》對話華僑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前所長、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陳克明,以及閩江學院閩都學者特聘教授曹海濤,解讀臺灣地區經濟真相。
陳克明認為,臺灣地區因為外向型經濟的特點,其服務業比重較高,但其經濟的拉動主要是靠制造業出口。半導體是臺灣地區經濟的一個亮點,但是這個亮點恰好也可能是一個弱點,或者說是臺灣地區發展比較大的隱憂。
在陳克明看來,半導體在臺灣地區一枝獨秀,整個產業占臺灣地區GDP的近20%,說明臺灣地區經濟的發展嚴重依賴于半導體這個產業,這樣的話半導體就擠占了其他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源。
陳克明列舉了兩方面理由,第一是半導體產業對于就業的作用較小,一個年產幾十億的半導體產業,其用工最多需要上千人,容納的就業量較小。第二是相較其他產業而言,半導體對消費的貢獻小很多。因為臺灣地區的產業結構大部分是服務業,要靠消費來推動,而半導體產業發展越大,這方面相對的貢獻力就越小。
同時因為半導體擠占大量的能源,特別是電力,使得別的產業發展受到較大限制,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些負面作用。
因此,陳克明認為,雖然現在從GDP的角度來看,半導體對臺灣地區的經濟貢獻較大,但長久發展下去,恐怕對臺灣地區經濟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有些專家學者擔心臺灣地區會出現“荷蘭病”,因為一個產業的一枝獨秀會抑制其他產業的發展,最后使整個經濟體系產生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