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整個歐洲創下高溫記錄,歐洲大陸的河流水量正在不斷地被蒸發。因水位下降,萊茵河部分關鍵河段預計8月12日起無法通航。
德國萊茵河的水位預計在8月12日將下降到40厘米。當測量水位降至40厘米或以下時,載有商品的船舶駛過萊茵河某些河段的經濟成本很高,因為船只的可載貨量將大幅下降。
德國官員表示,萊茵河水位已降至危險低點,可能數日內河上航運停止,企業、工廠要減少輸運量,甚至被迫停工停產。
(相關資料圖)
萊茵河一直是德國、荷蘭和瑞士經濟的支柱,但如今,萊茵河水位已干涸到關鍵水位線,船只幾乎無法通行,阻礙了柴油和煤炭等大宗貨物的流通。此外多瑙河也因高溫導致水位下降,阻礙了糧食和其他貿易,烏克蘭有一半農產品會經多瑙河港口出口。
德國作為歐洲能源危機的“重災區”,已宣布恢復煤炭發電。受高溫影響,原本通過萊茵河運輸的煤炭,物流鏈如今也遭到阻礙,惡化了由俄氣減供造成的能源危機。知情人士稱,德國朔爾茨政府擔心,航運混亂可能會破壞重啟煤電站的計劃。
擾亂貿易和運輸,只是河流干涸的其中一個影響。此外,因河流溫度過高無法有效冷卻核電反應堆,法國多座核電站被迫減產甚至關閉,加劇電力危機;意大利也因水溫過高和水位過低,而無法直接澆灌稻田。
現在的問題是,由于能源危機加劇通貨膨脹,歐洲地區已經處于衰退的邊緣。在2018年萊茵河歷史性斷航事件僅僅四年后,萊茵河再次面臨斷航,讓歐洲目前局勢進一步吃緊。
或面臨嚴重經濟損失
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歐洲大陸的河流和運河僅作為一種運輸方式,就為該地區的經濟貢獻了約每年800億美元,還包括灌溉等行業帶來的其他收益。所以水道干涸帶來的后果會更嚴重。
荷蘭銀行交通經濟學家Albert Jan Swart預計,目前惡劣的天氣將連累整個地區經濟,造成的損失將遠遠超過2018年萊茵河斷航所造成的50億歐元(約合51億美元)的損失。
Jan Swart表示,“一旦該地區降雨量少,其航運的能力就會受到嚴重限制…你還會看到德國超高電價造成的損害,可能是數十億歐元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