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能力已經成為跨境物流企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隨著跨境物流企業的成長,數字化能力逐步體現出差異化的特征。
【資料圖】
10月11日,在藍鯨財經主辦的【藍鯨?新財智】“創新-未來”之【跨境物流 —— 國際商業新機遇」沙龍直播峰會上,敏思達CEO劉雪飛表示,隨著跨境物流業務的持續增長,一般的SaaS系統可以滿足跨境物流企業初創期基礎性的操作管理需求,但難以滿足企業大規模、多業務、多層級客戶服務的差異化競爭需求,所以需要更專業、個性化可以快速迭代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跨境物流端到端服務是一個藍海,也是提升跨境物流體驗的難點,數字化協同將在這個進程中將起到關鍵作用。
萬億藍海市場
劉雪飛表示,“傳統國際貨代”從中介到服務的進化,以代訂艙服務為流量入口,以貨物運輸為中心,提供數據科技、供應鏈金融、報關、清關、倉儲、運輸、送貨上門等全鏈條服務,從而賺取服務費。
傳統的國際貨代模式正在發生改變。隨著移動互聯網引爆C端崛起,消費者決定一切。數字化技術支撐的跨境電商平臺正站在這個風口上。碎片化的海量訂單疊加更多的線上服務,讓跨境電商物流變成一個數字化創新的新藍海,組織協同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1.92萬億元,同比增長18.6%。2022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跨境電商進出口8867億元,同比增長到28.6%。其中,出口到6036億元,增長到44.1%;進口2831億元,增長4.6%。
分析預測,未來3年中國跨境電商零售出口規模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約為12.83%,到2025年將超過4萬億元。未來的3-5年,是中國品牌出海的歷史性時間窗口。
強烈需求驅動之下,各種類型的跨境電商物流企業跑步入場,憑借資源與運營的優勢各顯神通。從發展趨勢上看,未來的跨境物流服務企業可劃分為三種類型:資源型、組織型以及平臺型企業。
資源型企業競爭力在于倉庫、碼頭等核心資源,這些企業運營著跨境物流生態的底座和基礎設施,為其他類型企業提供支撐,他們多數是傳統的、擁有資產的、單元化服務性企業。
組織型企業是未來最耀眼的成長明星。這些企業是全流程跨境電商物流服務組織者,聚焦端到端和國到國的全鏈條跨境電商供應鏈的組織與協同,深耕本地化派送與增值服務,用數字化運營打造全球跨境服務網絡。典型的如云途物流、遞四方等企業。
平臺型企業則更多的體現互聯網思維與方法論,控制平臺流量入口,打造生態,這是跨境物流的最終形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跨境電商平臺也開始重視平臺生態下的供應鏈布局。例如跨境快時尚電商平臺Shein宣布計劃于2025年啟用美國2個大型配送中心,未來還將規劃第三個配送中心,以便在三到四天的時間內將產品送到美國購物者手中,這將極大提升客戶跨境購物體驗。
數字化致勝
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數字化需求層出不窮,跨境電商物流對數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劉雪飛表示,數字化,是資源配置與組織協同更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它強調客戶參與的全流程一體化的運營,并因資源配置的效率而在競爭中保持優勢。企業通過數字化平臺整合各環節資源,實現全流程透明可視化、穩定、最優配置。對接跨境物流貨源,并掌握攬件、倉儲、干線運輸、清關、派送等環節的資源分配和持續優化能力。
據了解,跨境電商物流企業最初使用多為易于部署的SaaS系統。該類系統可以實現快速部署,相對成本較低,適合小規模的初創企業,實現基礎的業務操作。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確:它無法成為跨境電商物流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力。
劉雪飛表示:“SaaS軟件是一個功能和流程固定的軟件,不是根據企業自身實際需求定制的解決方案,企業的創新想法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如果500家海外倉都使用同一個SaaS軟件做管理,如何體現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呢?可能就只好打價格戰了。
另外,海外倉還只是整個跨境供應鏈的一個單元節點。跨境電商物流端到端的服務不僅有倉,它還涉及到攬收、轉運、派送等多個環節,并且涉及與合作方和電商平臺、海關等多個外部系統平臺的數據對接,實現數據推送與信息反饋,才能支撐各項服務的流程閉環和全程可視化管理,包括退貨,一件代發等增值業務,更是需要根據客戶的特殊需求而持續的迭代。這些因素都促使跨境物流企業選擇擁有更專業、可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數字化系統提供商,幫助實現其數字化運營體系的持續創新與快速迭代,打造數字化運營的差異化競爭力。
“敏思達致力于為領先的跨境物流企業打造一體化、數字化協同運營平臺,目前推出的C-Cloud全場景跨境物流數字化云平臺,已在多個跨境物流業務場景得到落地應用。“劉雪飛說,”很多跨境物流的頭部企業與敏思達建立了合作。”
提升客戶體驗,贏在未來
數字化能力的提升,最直觀的好處就是提升客戶的體驗。
目前,端到端的服務在國內電商市場已經很成熟,消費者可以購買任意平臺的產品,賣方通過成熟的端到端的快遞快運網絡快速交付給消費者。這是因為中國已經培育出像順豐、韻達、中通等擁有完整網絡平臺的統一標準化服務,實現“一鍵到家”的一體化運營。
但全球跨境電商物流實現端到端服務很難,賣方的訂單要經過始發地的攬收和集貨,這個相對簡單一些,但國際干線運輸涉及空運、海運、陸運或者鐵路等,后續還有目的地的清關、轉運和派送等多個環節,不可控因素較多,難以形成標準化服務,目前多為資源整合的第三方代理的模式。
所以,跨境物流數字化體現出一種外部資源的全鏈條協同的特征。數字化技術可以把多環節數據打通,形成數據流端到端的暢通,這給在線的客戶服務提供了條件。
另外,隨著跨境電商備貨越來越多,海外倉模式快速火爆,如何通過海外倉打通“最后一公里”實現跨境電商的“本土化”服務,這對海外倉的數字化也提出了新要求。
敏思達的“C-Cloud WMS海外倉管理系統”成為了跨境生態鏈降本增效的新路徑。在備貨階段實現SKU碼自動生成、最優揀貨策略、及時提供數據報告;在財務報表上實現線上報價、自動計費、規避壞賬;在企業運營管理實現無紙化辦公、多平臺訂單管理、多倉智能協同,更重要的是實現系統全流程監控管理、動態掌握倉庫庫存情況,為跨境物流企業打造快速迭代、持續進化的智能海外倉平臺。
劉雪飛認為,跨境電商物流企業根據業務拓展情況,不斷擴展數字化系統優勢,這種需求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管理需求越來越多、復雜度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企業部署一個易于拓展和迭代的個性化數字化系統,并且這個系統的數字化服務商對其運營創新能提供更多咨詢服務,數字化系統提供商應該成為企業的合作伙伴,協助跨境物流企業打造數字化能力,使之成為核心競爭力,進而幫助企業贏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