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基金三季報披露結束,公募基金的行業規模和申贖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
(相關資料圖)
整體來看,三季度市場持續震蕩,使得不少基金收益告負,公募基金的總規模也相應有所縮減;但從申購贖回情況來看,公募基金的份額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權益基金的份額增長超千億份,蔡嵩松、丘棟榮、葛蘭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旗下產品份額大增,還有基金份額增幅超5倍,說明各路投資者仍在逆市申購。
雖然申購資金很難完全對沖掉基金凈值下跌帶來的規模下滑,基金公司非貨規模普遍出現縮水。但是,也有博時基金、永贏基金、建信基金等7家公司實現了超百億元的增長,相對排名得到提升。其中,建信基金、華商基金、萬家基金等還取得了權益規模的逆市增長,更是十分難得。
權益基金份額增長超千億份
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公募基金行業管理的資產凈值合計26.59萬億元,相比6月末的26.79萬億元縮水了約2000億元。其中,受股市震蕩、基金凈值下跌影響,權益基金的規模縮水最為明顯,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在三季度減少了7320.91億元。
但從基金份額的申贖情況來看,權益基金的份額不僅沒有遭遇大規模贖回,反而獲得了逆市凈增長。全行業的公募基金份額在三季度增長了約6700億份,其中,股票型基金的份額增長了1467.88億份,混合型基金的份額小幅減少了387.1億份,權益基金的份額整體增長超千億份。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基金規模的縮水主要受市場整體下跌影響,而基金份額的逆市上漲卻顯示基民愈加理性成熟的投資行為,公募基金能在市場大幅波動時仍獲得凈申購,說明投資者“追漲殺跌”的不良投資行為有了明顯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投資者選擇通過指數基金布局權益市場。據Wind數據統計,華寶醫療ETF在三季度的基金份額增長了85.24億份,是所有基金中份額增長最多的產品;此外,易方達醫藥ETF、南方中證1000ETF、華夏上證50ETF、華夏科創50ETF等多只ETF的份額凈增長均在50億份以上。
此外,不少由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主動權益基金,也展現出較強的吸金能力。
例如,朱慶恒、閆思倩管理的鵬華滬深港新興成長的基金份額在三季度從4.59億份增長至28.57億份,獲得凈申購約23.98億份,增幅超5倍,是基金份額增長最多的主動權益類基金。閆思倩是鵬華基金今年力推的一位新能源基金經理,但由于新能源板塊整體回調,該基金三季度下跌了約13.66%,而三季報顯示,兩家機構不懼回調,在三季度分別凈申購了3.53億份、4.37億份。
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收獲凈申購
除上述基金外,蔡嵩松、丘棟榮、葛蘭等多位明星基金經理旗下產品也在三季度收獲了凈申購,基金份額逆市增長。
例如,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在三季度獲得約23.02億份的凈申購,此外,他在三季度先后接手的兩只“迷你基金”諾安優化配置、諾安積極回報也實現了規模、份額雙雙增長。其中,諾安優化配置三季度末規模達1.05億元,份額增加至7298萬份;諾安積極回報規模達1.28億元,份額增至7709萬份,均脫離了5000萬元的“清盤線”。
丘棟榮管理的中庚小盤價值在三季度實現了基金份額翻倍,從17億份增長至36億份。值得注意的是,中庚小盤價值長期采取嚴格的限購措施,雖然曾在8月中上旬短暫放寬限購門檻,但8月19日便再度發布限購令,將申購限額從100萬元調整到1萬元。
資金“越跌越買”的趨勢在葛蘭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雖然醫藥板塊持續下跌,但葛蘭的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分別在三季度獲得了20.45億份、13.08億份的凈申購,她管理的5只產品合計份額達到513.83億份,較上季度末的483.49億份增長了30.34億份,增幅達到6.28%。
此外,華泰柏瑞基金的新銳基金經理董辰憑借踩準黃金、油氣等資源品的投資節奏而走紅,他管理的華泰柏瑞鼎利、華泰柏瑞富利分別增長了21.05億份、15.39億份;何崇愷管理的易方達積極成長,劉昇管理的匯添富盈鑫靈活配置等基金在三季度的凈申購份額也均在15億份以上。
7家公司非貨規模增長超百億
反映到公司層面,作為業務與資本市場息息相關的公募基金,在市場整體回調的背景下,公司管理規模也難免受到影響,多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非貨規模均出現不同程度縮水,但相對排名變化不大。
從非貨規模來看,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三季末,易方達基金非貨規模高達1.08萬億元,仍然是目前唯一一家非貨規模超萬億的基金公司;華夏基金、廣發基金三季度末的非貨規模分別為7504.63億元、7197.54億元,是目前全行業規模超過7000億元的兩家基金公司;此外還有富國基金、博時基金、招商基金、匯添富基金、南方基金等5家基金公司躋身“5000億級”俱樂部。
相比二季度末,非貨規模的前十座次整體變動不多,僅有博時基金從第八進步到第五,增長了413.36億元,提升十分明顯。從三季報來看,博時基金的規模增長主要來源于債券基金,博時裕瑞純債、博時富瑞純債等多只債券基金在三季度的規模增長超50億元,此外,公司于8月末發行的博時中債0-3年國開行債券ETF首募規模超70億。
整體來看,全行業有7家公司的非貨規模在三季度增長超百億元。其中,博時基金也是三季度非貨規模增長最多的基金公司,此外還有永贏基金、建信基金、鑫元基金、鵬華基金、財通資管、華商基金等公司的非貨規模增長過百億。
但值得注意的是,和博時基金類似,大多數基金公司在三季度的主要規模來源都是固收類產品,能獲得權益規模逆市增長的基金公司寥寥無幾。
其中,建信基金截至三季度末的權益基金規模達到678.12億元,相比二季度末增長了85.97億元,位居基金公司權益規模增長榜首。今年以來,該公司的周智碩成為大熱的中生代“黑馬”基金經理,并在今年二季度新晉成為百億基金經理,頗受市場資金關注,三季度以來,周智碩管理的建信中小盤的規模再度增長了12.35億元。
此外,華商基金的權益規模在三季度增加了43.11億元,該公司今年最為“出圈”的基金經理高兵管理的基金在三季度規模大漲超20億元;萬家基金憑借中證1000指增基金、滬深300指增基金,以及年內冠軍基金經理黃海旗下產品的吸金,權益規模在三季度增加了29.1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