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體育總局印發《虛擬現實與行業應用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6年)》。
計劃提到,發展目標包括,到 2026 年,三維化、虛實融合沉浸影音關鍵技術重點突破,新一代適人化虛擬現實終端產品不斷豐富,產業生態進一步完善,虛擬現實在經濟社會重要行業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和產業集群,打造技術、產品、服務和應用共同繁榮的產業發展格局。
【資料圖】
計劃提到,到2026年,產業生態持續完善。我國虛擬現實產業總體規模超過3500億元,虛擬現實終端銷量超過2500萬臺,培育100家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骨干企業,打造10個具有區域影響力、引領虛擬現實生態發展的集聚區,建成10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計劃指出,圍繞近眼顯示、渲染處理、感知交互、網絡傳輸、內容生產、壓縮編碼、安全可信等關鍵細分領域,做優虛擬現實+內生能力,強化虛擬現實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疊加虛擬現實+賦能能力。
計劃提出重點任務包括,推進關鍵技術融合創新,包括圍繞近眼顯示、渲染處理、感知交互、網絡傳輸、內容生產、壓縮編碼、安全可信等關鍵細分領域,做優“虛擬現實+”內生能力,強化虛擬現實與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疊加“虛擬現實+”賦能能力。推進云、網、邊、端協同能力體系建設。支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面向特定場景、具備商用潛力的應用技術研發。
其中,關鍵技術融合創新工程包括:
近眼顯示技術。重點推動 Fast-LCD、硅基 OLED、Micro LED等微顯示技術升級,發展高性能自由曲面、BirdBath 光學模組、陣列與衍射光波導等器件,開展輻輳調節沖突緩解、光場顯示等前瞻領域研發,加快近眼顯示向高分辨率、大視場角、輕薄小型化方向發展。
渲染處理技術。重點推進渲染優化技術,研發混合云渲染、基于眼球追蹤的注視點渲染、人工智能渲染等新興技術,推動虛擬現實渲染處理向軟硬耦合、質量效率兼顧的精細化方向發展。
感知交互技術。重點推動由內向外追蹤定位技術研究,發展手勢追蹤、眼動追蹤、表情追蹤、全身動捕、沉浸聲場、高精度環境理解與三維重建技術,加強肌電傳感、氣味模擬、虛擬移動、觸覺反饋、腦機接口等多通道交互技術研究,促進感知交互向自然化、情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網絡傳輸技術。推動 5G、千兆寬帶等對虛擬現實的適配,構建全場景實時寬帶通信能力。發展頭顯終端與個人電腦、手機等計算設備間的近場超寬帶傳輸技術,探索面向虛擬現實業務的云網邊端算力協同架構,加快研究端到端、精細化、差異化網絡傳輸運維與體驗質量評估體系。
內容生產技術。突破多模態數據采集生成技術,重點發展幾何、物理、生理、行為等高度擬真的三維建模技術。推進 8K 分辨率及以上、高動態范圍、寬色域、高幀率全景拍攝、高性能拼接縫合、多相機同步、虛擬現實視 4 頻與平面視頻混合制作等關鍵技術研發。發展頭部追蹤和聲場旋轉技術,提升虛擬現實節目的聲音體驗。突破六自由度攝制、沉浸式音頻、全息視頻采集制作、渲染引擎、虛擬化身以及基于位置服務的三維數字空間體驗等強交互內容生產技術。
壓縮編碼技術。重點推動基于視角的超高分辨率(8K 及以上)虛擬現實視頻編解碼技術。突破六自由度虛擬現實視頻、球體視頻、全息視頻、沉浸式音頻、多模態數據等壓縮編碼技術。研究自適應網絡傳輸等關鍵技術,推動虛擬現實編解碼向網絡智能協同方向發展。 安全可信技術。重點推動安全可信的虛擬現實產品和服務在各場景中應用,突破基于可信計算主動免疫雙體系并行動態度量檢驗技術,加快可信計算在虛擬現實網絡應用協議與接入機制的應用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