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證50指數的推出進入倒計時,首發樣本股也于11月4日晚新鮮出爐,貝特瑞、吉林碳谷、長虹能源等大市值公司的股票在當天已出現異動。 不過,有專家指出,市場追捧的未必完全是首批樣本股, 因為第四季度的調整可能在12月12日,屆時或有其它符合條件的優質公司被納入。
(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北證50首批樣本股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公司的數量達17家,占比為34%。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認為,北證50指數的推出,可以為專精特新企業的提供一個更加長期的發展方向和參考標桿,帶動整個北交所快速向好發展。
下季樣本調整或在12月12日
11月4日,備受期待的北證50指數上線時間終于塵埃落定,將于11月21日正式發布實時行情,首批北證50樣本股名單也橫空出世。
根據指數編制方案,北證50樣本股按照市值規模和流動性選取排名靠前的50只證券,其中,前五大權重股分別為吉林碳谷、連城數控、貝特瑞、穎泰生物、諾思蘭德。截至11月4日收盤,五大權重股的最新市值分別為154.16億元、160.17億元、334.99億元、65.70億元、29.2億元,總計744.22億元。
事實上,北交所的大市值公司股票在當天已出現異動,貝特瑞漲幅超過5%,長虹能源、吉林碳谷均漲超3%,連城數控上升近2%,穎泰生物、諾思蘭德也錄得漲幅。
市場普遍預期受此刺激,優質樣本股接下來會走出一波搶籌行情,也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對非樣本股是利空。不過,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并不認同這一說法。渤海證券新三板做市負責人張可亮認為,由于納入樣本股要求上市滿6個月,所以近半年上市的股票中有幾只市值和流動性都不錯的股票暫時還沒有入選,但樣本股是每季度調整一次,優質公司會逐步納入北證50指數。
按照北交所的安排,定期調整方面,北證50指數依據樣本穩定性和動態跟蹤相結合的原則,每季度審核一次樣本,并根據審核結果調整指數樣本。
資深新三板評論人、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表示,之前大家在北證50樣本股選擇時間節點的理解上都有點偏差,北證50確實是每季度調整一次,但并不是在每季度末。根據《北證50成份指數編制方案》和《北證指數計算與維護細則》對指數定期調樣的相關規定,而是“季度調整指數樣本調整實施生效時間是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第二個周五的下一個交易日”,而且“定期審核樣本時,定期審核截止日為樣本調整實施生效日之前一個月的日期,審核參考依據為審核截止日前約定時間區間的交易數據及財務數據等。”
因此,周運南預測,四季度樣本調整時間為12月的第二個周五的下一個交易日,即12月12日,有機會入選樣本股的公司必須是在5月12日前(含)上市公司。
“也就是說,目前這批樣本股上線后的3周就會推出新樣本,根據調整不超過10%的比例,可能會有新的5家入選,當然也會有5家被淘汰。同時,四季度樣本調整無需等到12月底,在12月12日即公布,也表明目前這50家樣本股中,可能有5家只上線21天。”周運南說。
在周運南看來, 從2月12日到5月12日期間上市的有威貿電子、泓禧科技、凱德石英、路斯股份、克萊特、七豐精工6家企業,這6家企業中,凱德石英的市值和成交金額在北交所都是靠前的,目前相對成交金額最少的是克萊特,“極大可能下批新樣本會從中產生4到5家。”
專精特新“小巨人”占比超三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證50首批樣本股中, 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重要性仍十分顯著,總共有17家,包括長虹能源、吉林碳谷、創遠信科、星辰科技等,所占比例達到34%。
而目前121家北交所公司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46家,所占比例約為38%,占比大抵相當。
諸海濱認為,目前我國產業中存在一些“卡脖子”的技術問題,專精特新企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利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產業鏈中處于技術與規模的領先地位,通過與產業鏈各方協同創新,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關鍵主體。 目前北交所共有46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廣泛分布于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化工新材料等行業,總市值達到614.97億元,占比達32.63%,是推動北交所發展的中堅力量,北交所已經成為專精特新公司的聚集地和主陣地。
在諸海濱看來,北證50指數帶來指數化投資機會,北交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也推動專精特新企業的長期向好發展。對于北交所和新三板內部的專精特新企業來說,北證50指數的推出可以為這些企業提供一個更加長期的發展方向和參考標桿,帶動整個北交所快速向好發展。同時對于新三板市場以外,尚未實現資本化的專精特新企業來說,北證50指數的推出提供了更清晰的優秀公司對標,鼓勵其在北交所擴容期間進行資本化并登陸北交所,形成良性循環。
新三板市場資深人士、廣東力量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為繹認為,目前北交所已上市和已過會企業超過160家,北交所也順利進入指數時代,未來北交所的所有工作將圍繞著指數這個指揮棒進行,包括指數基金、融資融券、做市等,進入指數的企業有可能優先融資融券或者做市。對于上市公司來說,進入指數意味著北交所上市公司的二次上市,進入指數才會有更多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北交所的審核將會越來越嚴格,但是上市門檻不會提高,對于優質的中小企業來說,北交所上市應該成為第一選擇。
財經專欄作者朱邦凌預計,北證50推出會對北交所有一定提振作用,但其認為,投資還是歸于公司本身質地與估值,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不能忘,不能因為進入指數就蘿卜白菜都往筐里裝,還是精選有估值優勢、業績預期增長的新興產業公司,估值與業績匹配很關鍵。指數只是一個參考,不會改變投資的本質。
“進入北證50指數的最重要標準就是成交金額,對于新上市公司或者這次暫沒有進入指數的上市公司來說,一定要重視投資者關系管理,做好業績,充分利用股權激勵、大股東增持、上市公司回購、再融資等資本市場工具做好企業的價值管理,提高流動性,否則會越來越邊緣化和港股化。”朱為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