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則消息讓好多人嚇了一跳。
《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在13日正式發布。《指南》針對成人高血壓的診斷、評估和治療形成44個的臨床問題,并給出102條推薦意見。最讓人驚訝的是,新版《指南》對高血壓的診斷界值從140/90mmHg下調到了130/80mmHg。
【資料圖】
有媒體評論:3億中國人一夜之間變成“高血壓”。
這份指南由國家衛健委指導,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及其高血壓專業委員會等五個專業組織聯合制訂,權威性不容置疑。
“我人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成了高血壓?”“到底要不要吃藥?”
下調是為加強早期防治
熟悉的“高壓140、低壓90”的高血壓標準線,突然降了10,這讓很多人猝不及防。很多人開始要考慮是不是該吃降壓藥的問題。
早在2020年時,就有學者根據2011年的全國高血壓統計數據分析,如果把高血壓標準下調10,中國高血壓患者就會達到6.13億人,比老標準下多出3億多人。
降低高血壓標準,會極大刺激降壓藥的銷售?指南一改,黃金萬兩?
其實,很多國家早就采納了“130、80”的高血壓標準。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聯合美國心臟學會一道,把實行了幾十年的高血壓界值從140/90mmHg調整到130/80mmHg;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也在2018年的文件里承認了130-139/80-89mmHg屬于“正常血壓高值”。
這些國家降低數值后,全球降壓藥的銷售并沒有反彈。《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時全球降壓藥銷售額為356億美元,到2015年萎縮到282億美元,2018年時只有225億美元。
全球范圍內降壓原研藥陸續專利到期,仿制藥競爭激烈,藥品價格下降很快。患者人數在增加,但降壓藥并沒迎來想象中的銷售暴增。
中國情況可能也會是類似的。7輪國家集采中,涉及到的降壓藥常釋、緩釋各類劑型多達20多個。即便高血壓標準降低,恐怕也很難引發銷售熱潮。
多位藥企人士向健識局表示,這次標準下調會使得降壓藥市場一定擴容,但擴容的根本不在標準下調。施慧達藥業集團總經理劉鳳江認為:“現在高血壓病診斷率、治療率、達標率都還比較低。光是原來的血壓標準,降壓藥市場都還有很大潛力。”
上述專家告訴健識局:新頒布的《指南》很具權威性,相信各級醫院會嚴格實施。但對于藥物劑量還需要個體化。
部分新增患者只需生活干預就能達標
從《指南》內容來看,標準下調的最主要目的是“高血壓的防線前移”。
今年6月23日發布的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中提示:中國現有高血壓人數2.45億,但我國的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和16.8%,總體都還處于較低水平。
其實就算標準不降低,我們身邊也有很多人得了高血壓,但自己并不知道。
新的標準中,130-140/80-90那部分高血壓定義為“一級高血壓”,以往的“140、90”以上定為二級高血壓。這次發布的《指南》顯示,處于“一級高血壓”的區間的人,心血管發病率和死亡的發病風險會增加30%至90%。這一數字已經在大型前瞻性隊列研究得到了驗證。
即使患上了“一級高血壓”,只要不是同時患有糖尿病、腦梗等并發癥或靶器官損害的,醫生都不會急著馬上給藥,而是會讓患者先進行3到6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
《指南》介紹,在我國35歲及以上成人中,患“一級高血壓”的人只有22.7%需要進行降壓藥物治療,預計總人數為3990萬。《指南》制定組專家郭藝芳向媒體表示:多數人只要通過少吃鹽、戒煙戒酒等方式就能讓血壓恢復到正常范圍。
不過,一旦患上“一級高血壓”,《指南》建議還是應該早晚各測量1次血壓,以便就診時向醫生提供。
一位三甲心血管專家向健識局表示:早干預早達標,對患者來說肯定是早獲益。高血壓治療后續可能發生的嚴重并發癥:
一級高血壓患者并不一定馬上就吃降壓藥,“但如果伴有糖尿病、腦梗、冠心病等合并癥的患者,這類人就是高血壓高危患者,需要立即啟動藥物治療。早一些吃藥控制,保證健康總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