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資料圖】
2010年夏天,河南有家新聞門戶網站,就“富士康來河南”的話題做了份問卷調查,想探探老鄉們的口風。
當時,“富士康入豫”的消息傳得滿街都是,但因為“連環跳”的壞名聲,不少網友對這家世界500強企業,抱有一種復雜的情緒。
所以調查結果顯示,盡管有65.6%的網民認為富士康來鄭州有益于經濟,但仍有高達71%的網民,不希望富士康到河南來。
事后有知情人士跟媒體透露,當地有關部門對這樣一個添亂的調查結果非常生氣。
在當時,河南與富士康就內遷工廠的問題反復磋商了好幾年,但時談時停、進展緩慢。
期間富士康態度曖昧,和很多城市都傳出了緋聞,究竟是天津、鄭州還是廊坊,各種版本都傳得有鼻子有眼。
這個時候,誰要是搞些不合時宜的動作,給招商工作添堵,給競爭對手遞刀子,把投資商惹得不高興。
誰就是阻礙 Make Henan Great Again 的罪人。
在爭奪富士康這個大戶上,除了擺出土地、稅收方面的誠意,河南手上有張牌,捏著一直沒打出。
門戶網站忙著搞民調的時候,一場歷史性的用工荒正席卷東部沿海地區,大量制造企業手上握著訂單,像等米下鍋一樣等待產業工人。
這個時候有消息傳出,河南當地正在動員全省資源,幫著富士康招工10萬人。
各地市都領到了自己的招工數字,這個指標又經過層層分解,最后壓到了各個村鎮、街道頭上。
一時間,給富士康招工,成了河南各個基層單位的工作重心之一。
按當時報道的說法,650萬人口的洛陽市要招聘1萬人;20萬人口的鄭州高新區,前期分配了750個名額,后面又漲到了1000人。
在豫南,有中學老師向媒體反映,她接到了學校的任務,要求推薦一名員工給富士康。
有人透露,上面傳達的精神是,這批工人是為了富士康在河南建廠準備的,先期到深圳富士康去打工。
將來河南的廠子建成,是回是留,由工人們決定。
這些消息時而有權威媒體印證,時而又被當地有關部門否認,弄得爭議很大,撲朔迷離。
但到了2010年9月份,富士康鄭州科技園開工建設的時候,幫富士康招工,已經成了印在紅頭文件上的大事情了。
富士康入豫前后流行一種說法:在河南,富士康的事情已經不是簡單的招商,而是ZZ責任。
為河南富士康儲備員工,對外用的是紅頭文件;向下分派富士康招工指標,打的是扶貧的名義。
在一些地方,招工完成的情況怎么樣,成了考核工作的重要參照標準。
當時河南內黃縣從上級領到的任務是招工1000 人,縣里的文件上白紙黑字寫明,要把這項工作:
作為一項ZZ任務來抓。
內黃縣領導親自掛帥,進行了一場“全民總動員”。連給富士康運輸員工的大巴是否暢通無阻,都有人來過問。
當地教育口則把全省百余所職業學校動員了起來,組織了2.5萬多名學生南下深圳,去富士康工廠里頂崗實習。
教育口對外的說法是,富士康項目落戶河南在即,新產線急需10到15萬名員工。
富士康想在這群實習的學生中,培養出未來鄭州富士康的骨干。
上面文件雖然強調“自愿原則”,但很快就有學生向媒體“告狀”,他們要整班整建制地去深圳富士康工廠。
不去的話沒有畢業證。
那時候,國內眾多頂尖高校出了一系列富士康調查報告,有一份叫《富士康以“實習”為名,濫用學生勞動力》的報告里寫道:
在富士康還沒學到什么技能,每天就是重復一兩個簡單的動作,像個機器人一樣。
但當地教育口在接受采訪時說:河南職校畢業生工作不好找,在富士康這樣的世界五百強企業鍛煉一下:
即便留不下來,也是一個寶貴的經歷。
河南新鄉人社局幫富士康招工的通知里,甚至還很貼心地寫明:
每日加班不超過3小時, 每周至少休息1天。
韭菜斯基說,還從來沒見過能把996寫出溫馨感的,互聯網公司都該來學習。
2012年9月份,蘋果公司在舊金山發布了iPhone 5,開始接受預訂后的24小時內,就賣出了200萬臺。
幾乎在同一時間有消息稱,在河南省的一些鄉鎮辦公室里,干部們又在為富士康的招工名額發愁。
在此前的8月初,河南大手一揮,決定協助富士康招募20萬名工人。和往常一樣,任務層層分解下去,完不成任務的地方輕則受批評,重則被追責。
當時有報道說,河南期望富士康可以再拉動上下游的產業進入,以入駐遍布全省的170多個產業集聚區。
這些集聚區自建成后,普遍面臨著產能不足,土地廠房大面積閑置的困境。
在豫北鶴壁,當地緊急通知要求招工10萬人;在豫東駐馬店,當地宣稱要在年底前招工1萬人;在豫西南南陽,當地宣布凡是入富士康工作滿半年者,政府補貼600元……
有些鄉鎮干部湊不齊人頭指標,不得不花錢雇人去參加富士康的體檢。
這種生意很快在不少基層蔓延開,迅速形成了產業,雇一個人從開始的500元,最貴漲到過千元左右。
韭菜斯基說,每次看河南幫富士康招工的消息,都想起中學課本上的古詩詞: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韭菜斯基還是讀書少,其實大詩人杜甫寫過名垂青史的“三吏”,其中兩篇都發生在河南這里。
前兩天,又有消息傳出,說河南部分鄉鎮收到了協助鄭州富士康招工的任務。
不意外的是,這些任務指標又層層向下,被分配到各個基層的村鎮去。
按當地人的說法,每個村努努力,去富士康兩個人,在富士康的盡量勸他們留在那里。
不過這次基層干部們都說,沒有強制指標,憑自愿去。
斯基好奇的是,如果不加這句話,是不是就屬于可以強制的?
在這件事發生前,曾發生過大批工人步行逃離富士康的熱搜話題,當時評論區里大家因為一個問題爭執不下。
有人一口咬定河南不能沒有富士康,有人則堅持說富士康不能沒有河南。
現在看下來,每次只要缺少了河南工人,富士康與河南似乎都挺著急的。
按照客觀經濟規律,勞動力供應緊張,會導致工資的上漲。對于普通工人來說,這本該是要求提高收入、改善待遇最好的契機。
但如果這個時候有人下場去干預,一把攬過企業的招工責任,相應地也損害了工人們的權利。
前些天,富士康調整了挽留員工的激勵政策,據說開出了每小時30元的時薪。
你看,沒有什么事是不能用加錢來解決的。
如果有,就多加幾次。
如果這個價格還達不到預期,老鄉們當然可以再等等看,但也要把握機遇。
因為你不去,有的人就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