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貓哥
來源| 大貓財經
前兩年,網上流傳過一個卡塔爾富豪的采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一個典型意義上的中東土豪,大叔不僅在舉手投足間釋放著金錢的魅力,更是在批評小女兒“不上進”的時候,用一句無心之語讓全世界的普通人破了防。
每天工作三小時、加班到下午兩點都能換來一句務實的夸獎,你說當地的辦事效率該有多夸張?
事實上,這差不多是每個卡塔爾人的真實寫照。作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卡塔爾坐擁石油、天然氣兩大經濟支柱,每年光靠賣資源就能賺幾百億美元外匯,完全不知道“貧窮”二字怎么寫。
有了錢那就花唄,于是卡塔爾搞了套十分豪華的“福利體系”:小到水電燃氣、大到醫療教育結婚生育,政府都會出錢替你買單;
假如你要是“不幸”失業,每個月還能領到2000-3000美元的救濟,躺平一年差不多能到手人民幣16萬元。結果在這種大和諧的前提下,勞動反倒成為了種純粹的精神需求。
正是在這種精神追求的指引下,他們最終決定辦一屆世界杯。
要踢足球、首先得有體育場吧?于是卡塔爾直接花了70億美元建了8座體育場館,除了設計和裝修十分講究之外,里面甚至配備了數百座大型空調,能將場內溫度保持在20-25度之間。
要看比賽、球迷得有地方住吧?于是卡塔爾在各地新建了100多家豪華酒店、拉來了3艘極盡奢華的巨型游輪,每晚的價格大概在幾千美元不等。
不過你要是沒錢也沒事,主辦方甚至貼心地在沙漠里面準備了2萬多個集裝箱式板房、以及各種酒店式的沙漠帳篷,以免手頭拮據的球迷露宿街頭。
與此同時,卡塔爾還修建了耗資360億美元的多哈地鐵,耗資160億美元的哈馬德國際機場,以及一座耗資150億美元的人工島;
為了讓游客在比賽間隙逛得盡興,卡塔爾甚至斥資450億美元打造了一座面積僅次于首都的沙漠城市,里面包含一個體育場、兩個高爾夫球場,以及22家豪華酒店。
最讓人震驚的,是滿世界獨一份的「室外空調系統」。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的部分街區,當地的有關部門在地下布設了空調和出風口,通過源源不斷的冷風,直接讓室外體感溫度下降了5度左右。
什么是土豪?給地球裝空調的卡塔爾才是真正的土豪……
你說他們這么興師動眾,一共得花多少錢呢?
按照部分媒體的統計,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的總開銷約為2290億美元,這差不多是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成本的20倍,2010年南非世界杯成本的50倍,以及1994年美國世界杯成本的400倍。
聽起來數字很夸張是吧?可在當地的規劃部門看來,這些開銷涉及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2030國家愿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
雖然半島上的人類活動歷史悠久,但這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咋繁華。你想啊,中東的氣候既不適合種田、也不適合放牧,所以當地原始部落只能靠打漁、采珍珠和養牡蠣來維持生計。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和英國都把這里當作雞肋。以至于到了上個世紀初,駐防的英國軍官還會用嫌棄的語氣描述當地的情況——一個破破爛爛、電力短缺的小漁村。
不過后面發生的事情,徹底改變了卡塔爾的命運。
1939年,英國在多哈發現了石油。隨著源源不斷的石油被開采出來,配套的工廠和設施也在英國人的投資下拔地而起,當地也慢慢擺脫了原始的生活狀態,逐漸實現了工業化和電氣化。
通過經濟提升、普及教育,當地的民族意識也開始萌芽,最終于1971年宣布獨立。卡塔爾不僅廢除了與英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還成立了自主運營的卡塔爾能源,專注于石油資源的開發。
不過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卡塔爾能源不僅沒辦法同沙特、兩伊平起平坐,還在上世紀末的石油危機中損失慘重,差一點就被狂瀉不止的油價搞到破產。
這個時候,他們不得不重新啟動被擱置已久的天然氣項目。
雖然卡塔爾坐擁全球最大的天然氣田,但當時的天然氣產業并不發達,因此包括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都對此嗤之以鼻,這給了卡塔爾人獨立運作的機會。
經過了數年的堅持,卡塔爾在研發勘探、開采、加工和儲存技術的同時,最終于上世紀末建起了首個LNG出口設施,打通了天然氣出口的全部環節。
截至目前為止,卡塔爾已經成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氣生產和出口國;其天然氣已探明儲量高達24.7萬億立方米,位列全球第三位。
賣天然氣賺了不少錢,可緊接著麻煩事就來了。
卡塔爾理論上是個君主立憲制國家,但骨子里還有不少封建色彩,簡單來說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那一套。可不少王子又受到了歐美的思想熏陶,所以新老兩代之間的矛盾也很夸張。
比如在第八代埃米爾和第九代埃米爾之間,就爆發過一場很有戲劇色彩的政變。
卡塔爾第九代埃米爾叫哈馬德,是第八代埃米爾哈利法的親兒子。這哥們的摯愛是一個叫莫扎的女孩,然而尷尬的是,這個莫扎的親爹恰恰是哈馬德父親的政敵,因此倆人的結合也沒得到祝福。
更讓哈馬德無法接受的,是老爸在發展路線上的固步自封。從英國留學歸來后,哈馬德認為卡塔爾應該調整經濟結構,引進西方技術、發展天然氣產業,逐步實現現代化發展。
然而在老酋長看來,這樣的想法實在是離經叛道。
不得已之下,哈馬德趁著老爸去瑞士度假的機會,于1995年6月發動了宮廷政變,并通過凍結親爹信用卡這樣一種荒誕的方式,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國家的控制權。
在那之后,卡塔爾的改革進行的很順利。他們先是加快了對北方氣田的開發,緊接著開始扶持國內的金融業發展,還用出口能源的收入成立了國家投資基金,在全球各地大肆圈地。
截止2022年,該基金在全球各地的資產價值超過4450億美元,其中包括英國最高的摩天大樓:309.6米高的“碎片大廈”,倫敦核心金融商業區“金絲雀碼頭”等等;
除地產外,卡塔爾還向英國四大行之一的巴克萊銀行注資,并擁有航空業巨頭國際航空集團的大量股份。此外,卡塔爾也是英國第二大零售業集團森寶利集團的最大股東。
以至于有投資人戲稱:“卡塔爾王室在英國擁有的土地,比英國王室都多。”
最終一系列操作下了,卡塔爾也完成了從漁村到海灣富國的巨大蛻變,不僅本國公民失業率極低、社會福利也日趨完善,這在至今仍未完全世俗化的阿拉伯世界里堪稱一個奇跡。
除了專心發展經濟之外,卡塔爾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很活躍。
比如與穆兄會交好、公開親近什葉派伊朗;除此之外,卡塔爾還在伊拉克戰爭、黎以沖突、胡塞與也門沖突等問題上充當調停人,甚至還由王室出資成立了與BBC、CNN齊名的半島電視臺。(就是放過本拉登演講視頻的那個)
效果當然是很不錯的,一方面借助中國和歐洲推行新能源的東風,卡塔爾逐漸蠶食了全球近30%的天然氣市場,另一方面也漸漸提高了國際影響力,隱隱有著力壓地區扛把子沙特一頭的架勢。
隨著卡塔爾的羽翼逐漸豐滿,忍無可忍的沙特在2017年策動了著名的“拉黑行動”,鼓動周邊的一圈阿拉伯國家同卡塔爾斷交,那背后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你轉頭看看四周,到底誰才是老大?
雖然斷交事件最后得到了相對妥善的解決,但也給卡塔爾敲響了警鐘。
之前當地有近四成的食品供應要從沙特進口,而在“斷交”之后,卡塔爾則逐漸開始從土耳其和伊朗進口;除此之外,他們還花了70億美元修了個新港口,就為了能繞過沙特運輸各類急需的建材。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賺錢。
比如繼續出口天然氣:就在歐美各路人馬還在跟俄羅斯互相攻擊謾罵,爭論誰真正躺贏了今年的歐洲能源危機時,天然氣儲量排名全球第三的卡塔爾正在悶聲賺大錢。
截至今年上半年,卡塔爾的油氣收入直接暴增三分之二,高達320億美元。今年前九個月,卡塔爾的出口收入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創下2014年以來最高。
按照美國知名金融類雜志《環球金融》的統計,卡塔爾今年人均GDP將超過10萬美元,成為全球第四富、也是中東最富有國家。
除此之外,卡塔爾還宣布對包括中國在內的80個國家公民實施免簽。從這個角度來看,承辦世界杯也是穩賺不賠——只要游客、富豪和金融資源能源源不斷,幾千億美元的成本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過這樣的輝煌與榮光,只屬于其中的一小部分人。
卡塔爾的常住人口雖然有280萬,但其中僅有38萬是有國籍的本國公民,剩下的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打工人”。他們不僅享受不到那世界知名的福利待遇,還經常要頂著高溫跟中東王爺討生活。
加上當地又有著承襲自各大中東帝國的惡劣用工傳統,所以在工人待遇上經常為人所詬病,尤其是來自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勞工,更是過得連駱駝都不如。
你想啊,那邊夏天白天的最高氣溫差不多能有50度,沙漠的熱風往身上一吹、就跟刀割一樣痛。王爺們能穿白袍披頭巾,可工地上的工人呢?
所以有個英國媒體就出了個報告,說在籌備世界杯的這十年中,有6500位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工人在卡塔爾死亡。這數字夠夸張吧?可菲律賓、肯尼亞等國家的數據甚至還沒被統計在內!
這些來自不發達國家的勞工,都沒機會出現在本屆世界杯的賽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