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11月15日(周二),紐約聯儲銀行創新中心(“NYIC”)發布聲明,將與花旗集團、匯豐控股、萬事達卡、紐約梅隆銀行、富國銀行、道明銀行、Truist等華爾街的多家金融機構開始為期12周的數字美元試點。
該試點項目被稱為受監管負債網絡美國試點項目(the regulated liability network U.S. pilot,下稱RLN),通過RLN平臺,參與試點的多家銀行將發行代表客戶存款的代幣(tokens),這些代幣將在共享分布式賬本上的央行準備金中結算,測試分布式賬本技術的“技術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業務適用性”,以及模擬代幣和探索監管框架。
紐約聯儲還表示,該項目“可能會擴展到多貨幣操作和受監管的穩定幣上”。
(資料圖)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數字美元”發行的前兆。
但紐約聯儲說,該項目不是為了推動任何具體的政策結果,無意表明美聯儲將立即發行數字美元,也并未代表數字美元必需的設計框架,試點項目的測試結果將在結束后公布。
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一個半月之前,中國人民銀行業已經宣布干過類似的事兒。
9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聯合國際清算銀行(BIS)及其他三家央行宣布:基于四個國家及地區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貨幣橋項目,真實交易試點測試完成。
先來解釋一下,什么叫做央行數字貨幣橋(m-CBDC Bridge)。
傳統貨幣體系下,跨境支付如果采用美元,本質上是依賴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及其海外分支機構充當美元等主要結算貨幣的代理行進行,信息流則依賴SWIFT系統。
如果不采用大家公認的貨幣(如美元),那么跨境支付就會變得極其復雜,不僅要考慮兩種貨幣與美元的匯率結算,還要考慮效率及成本的約束。
從技術原理上看,貨幣橋是一個走廊網絡(Corridor Network),因為數字貨幣的分布式記賬,加入平臺的各方,可以在不需要中間賬戶的情況下,通過流通憑證(Depository Receipt),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交易,通過這種方式,加入貨幣橋的各方,能夠無縫在不同貨幣和不同司法管轄區之間提供代幣化的點對點轉賬。
說白了,這玩意兒在野蠻生長的加密貨幣圈早就實現了,就是采用分布式記賬的通證(Token,也稱為“代幣”)來充當跨境支付中間商,最終實現兩種貨幣的有效支付,比方說前幾天倒閉的幣圈第二大交易所FTX,它所發行的FTT,就是該交易所發行的區塊鏈代幣。
但是,包括中國人民銀行、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以及香港的發鈔行四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這么一搞,再加上國際清算銀行背書,立馬就高大上起來。
根據貨幣橋項目的說明,其參與對象是中國、中國香港、泰國及阿聯酋的中央銀行、20家商業銀行及企業。
國內的商業銀行,在本次的試驗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農、工、建、交等5家國有大行代表境內銀行參與了試驗,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亦作為當地商業參與了試驗。
為了解釋這一次貨幣橋測試的意義,我們可能需要先介紹一下,世界各國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的進展。
央行嘛,我們都知道,是政府權力的延伸,所以,CBDC雖然聽起來帶個“數字貨幣”的名,但與比特幣、以太幣本質上是兩碼事,CBDC是帶有國家信用的各國央行法幣的延伸,可以理解為采用分布式記賬技術、可以實現點對點支付的電子法幣。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21年針對全球央行的調查報告顯示,全球65個國家或經濟體中,約86%的中央銀行正在積極開展央行數字貨幣工作,14%的央行已經在推進CDBC試點工作。
下面這個表格,就顯示了截止2021年世界主要國家CBDC的研究進展。
到了2022年7月,國際清算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發布題為《用于跨境支付的央行數字貨幣》的報告,強調CBDC在提升跨境支付效率、降低跨境支付成本、提高跨境支付透明度等方面具有潛力。
在前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支持下,中國在CBDC研究和探索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早在2014年,在周小川行長建議下,就啟動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根據央行早期對于CBDC的定位,是利用其代替流通中的現金M0。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數據顯示,央媽的CBDC在批發零售、餐飲文旅、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領域開始應用。截至2022年8月31日,15個省(市)的試點地區累計交易筆數3.6億筆、金額1000.4億元,支持數字人民幣的商戶門店數量超過560萬個。
不過,我個人一直對數字人民幣在國內的應用不以為然。
原因有二:
1)當前階段的人民幣,得益于兩家民間公司——支付寶和微信的普及,對國內民眾來說,電子化的流通支付,都已經極為方便高效,成本也基本可以忽略,在國內應用數字人民幣,如果說促進和滿足國內支付需求,那純粹是脫褲子放屁。
2)如果用來隨時監控國內每一筆現金M0的流向,這又與分布式賬本、區塊鏈技術的核心精神相違背,大多數民眾在使用CBDC上也會有所顧慮。
正如我在2年多之前的文章《央媽的穩定幣要來了》中所說:
那篇文章的結尾,我還強調說:
要知道,正是依賴于兩大民營企業(阿里和騰訊)對用戶信用一點點的累積,中國的電子支付才實現了彎道超車,做到了全球領先。
我們的央媽本身,擁有全中國最高的信用,但恰恰在國際上信用不足,所以央行采用區塊鏈技術和研究數字貨幣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如何幫助人民幣在國際上贏得信用,最好是利用14億民眾對人民幣的信用,疊加世人對比特幣技術的信任,逐漸地、一點點地來撬動人民幣在整個世界的信用,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而不是始終在圈子里繞來繞去,老想著不影響這,也不影響那,只是想著在現有體系上加強對國內的現金流動的監管和調控……
這一次與BIS和其他四國央行一起做貨幣橋測試,恰恰說明,央媽終于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根據BIS的數據,2020全年全球發生跨境交易共計23.5萬億美元,交易費用約為1200億美元,約占跨境交易總規模的0.5%。
參與本次“貨幣橋”測試的四個國家及地區,2021年相互之間貿易總額達到了5636億美元,但結算和支付主要還是以美元為主,除各企業在本國的開戶銀行需要參與支付過程外,本國的開戶銀行,進一步還需要依賴其美元清算行進行美元支付,要是企業在本國開戶銀行規模較小,那么該鏈條還需要進一步延長。
但是,如果有了央行貨幣橋的存在,就會大大簡化上述支付鏈條和流程。
使用過加密貨幣代幣(Token)的人都知道,如果你想在某個區塊鏈平臺上買什么,那就先把自己的比特幣或以太幣換成該代幣,然后利用該代幣在平臺上完成購買,如果你需要退出,那你就把你在該平臺上擁有的商品或資產兌換成代幣,然后再轉換為比特幣或以太坊。
因為所有的代幣都采用分布式賬本,所以這種代幣與本幣(比特幣或以太幣)、與代幣平臺的商品或資產的流向,對于該平臺上所有人都是清晰可見的,而且,線上轉賬幾乎都是瞬間到賬,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轉換到本次的“貨幣橋”項目中:
A國企業給其在本國的開戶銀行發送指令,要求支付一筆境外貨款,目的地是C國某企業,該指令會傳送到A國央行,央行會給該開戶行發放一筆以A國法幣計價的數字貨幣,然后該開戶行進入貨幣橋,將這些數字貨幣支付給C國企業的開戶行,C國企業開戶行拿到數字貨幣,找到C國央行兌換成C國法幣,然后支付給企業,交易完成。
有人說了,這不就是用數字貨幣代替美元的中間商地位么?!
你說對了!
就是要用貨幣橋,代替美元的中間支付地位,這也正是我說央行的這一次貨幣橋測試,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的原因。
只不過,相比美元,本次貨幣橋支付款項的過程,因為采用了分布式賬本,所以對所有人都清晰可見,無論企業還是銀行,大家都不用擔心受騙,而且也是瞬間到賬的。
有人可能會問了,貨幣橋測試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CBDC,到底用誰的好呢?
當然是哪個國家的銀行和企業,就用哪個國家的CBDC,而“貨幣橋”最有意義的地方,就是各個國家的CBDC,在該貨幣橋上都是通用的,至于這些CBDC的兌換比率什么的,取決于央行們事先商量好的規則——也就是說,將匯率這塊兒的問題,丟給央行就好。
實際上,根據BIS事后發布的本次貨幣橋測試數據,整體上還是數字人民幣使用最多。
有人該興奮了——
要知道,中國是當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國,如果這些國家的央行,都加入數字貨幣橋項目,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豈不是大廈將傾?
下面的這張圖片,展示了2020年全球主要貿易伙伴的連接情況。
理論上來說,如果全球其他國家都加入數字貨幣橋項目,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毫無疑問會大打折扣,或許這正是央行積極推進數字貨幣橋測試的原因。
但是,我必須要說明的是,即便是世界主要國家都加入數字貨幣橋項目,也不可能讓人民幣獲得類似于當今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畢竟,在本次測試的數字貨幣橋中,其他國家的CBDC與人民幣CBDC的地位都是完全平等的,各國的企業和商業銀行,也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法幣。
真正能夠為一個國家的CBDC價值背書的,還是該國貨幣在歷史上的信用,以及該國政府在國際上真正的信用(法幣在國際上的地位,就是一個政府國際信用的代表),而不是向本國民眾宣傳出來的信用。
我不僅想起來最近印度和俄羅斯關于俄羅斯原油出口貨幣支付的故事。
2022年3月,俄羅斯和印度達成了繞過美元的“本幣貿易結算計劃”,因為俄、印兩國都屬于當今這個世界的重要玩家,這個消息可謂是振奮俄羅斯人心(也振奮了很多中國人的心),特別是俄羅斯提出,必須用盧布購買俄羅斯石油之后,很多人覺得,打破美元石油霸權指日可待。
然而,就在11月上旬,印度官員和印度商人紛紛表示,他們不愿意再用俄羅斯盧布來購買俄羅斯的原油,反而向俄羅斯提出相反的建議——用印度盧比,來支付原油購買,支付俄印之間的所有進出口貿易,而俄羅斯理所當然地予以拒絕。
原因在于,印度發現使用盧布購買俄羅斯原油,看似相比國際原油價格得到相當大的折扣,但是因為盧布匯率被俄羅斯官方高估,所以印度覺得一點兒也不劃算——印度需要先拿美元來購買盧布,俄羅斯黑市盧布價格為1美元=150盧布,但按照俄羅斯官方匯率,1美元卻只能買50盧布,原油看起來是打了六折,但貨幣匯率一換算,印度發現吃了大虧……
那,俄羅斯又為什么拒絕使用印度盧比呢?
很簡單,因為俄羅斯不需要印度盧比,俄羅斯對印度出口額一直都遠遠大于從印度進口額,拿到印度盧比,無法購買到足夠多的、俄羅斯所需要的各種進口物資,也不可能用盧比給本國的企業結算、人民發工資,更不可能用盧比支付來自中國的商品、伊朗的無人機和導彈……更何況,俄烏戰爭打到了現在,俄羅斯外匯吃緊物資緊缺,怎么可能收一堆沒用的盧比?
就這樣,俄印之間繞過美元的“本幣貿易結算計劃”現在已經名存實亡,接下來大概率不得不回到美元支付的老路上去。
在這個時候,不管是印度或者俄羅斯,加入貨幣橋體系,對于它們的貿易貨幣支付爭端,也沒有絲毫的作用——除非它們都使用人民幣CBDC來結算(因為俄印兩國都大量需求中國的商品),但對于這兩個“有頭有臉”而且與中國有著長久歷史恩怨的大國而言,僅僅是這種提法本身,就足以讓它們的政府丟盡臉面。
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大國愿意使用另一個大國嚴格受控于其政府的法幣。
所以,本次人民幣數字貨幣橋項目的測試,利用區塊鏈技術和分布式記賬,削弱美元的國際貨幣霸權方面的確是有一些值得稱道之處,在人民幣國際化這方面,也算邁開了小小的一步——其作用和效果,差不多類似于中國以前曾經和多個國家央行所開展的貨幣互換。
如果這就想著顛覆美元信用,實現人民幣CBDC一統天下,那就純粹是異想天開了。
說明:
本文參照了招商證券的研究報告:《“貨幣橋”測試落地,數字人民幣跨境結算加速》,文中有3幅圖表也來自該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