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點,梁英(化名)還在自己工作的莊園接待游客,手機微信彈窗不斷有同事問她:“怎么還不來?今晚吃一萬塊錢一斤的魚哦。”
【資料圖】
梁英從18日中午就開始惦記這條魚,她知道老板在這天上午,以拍賣的形式,用30萬買了大沙水庫里一條35.4斤的“魚王”。
拍賣儀式就在開平市大沙鎮的大塘面村里的稻田里舉辦,“魚王”拍出了30萬,二王和三王分別賣了23萬和18萬。
普通大小的水庫魚,大小差不多,也不稱重了,一條一條出售 時代周報 黎廣/攝
在珠三角,是“機會”“發展需求”“摩天大樓”這一類詞匯的天下,帶有“稻田”、“水庫”、“捕魚”這樣句子顯得格格不入,但正是這種具有鄉村屬性的標簽,才讓那些接近純真自然的產品彌足珍貴。
“這里是大灣區最干凈的地方。大沙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大沙河水庫還是開平的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很重,能夠發展的產業有限。發展特色農業帶動生態旅游是當地鄉村振興的唯一出路。”大沙鎮鎮長伍偉鵬說。
大沙鎮水庫,乍一看有點像云南的景色 時代周報 黎廣 / 攝
捕魚節與魚
其實梁英并不在乎一萬塊錢一斤的魚,在大沙鎮,這樣綠色天然食品遍地都是。
“其實就是俗稱‘大頭魚’的鳙魚,不是什么珍稀品種,貴,是因為這條是魚王,并且在它的有生之年,一直生活在幾乎零污染的大沙河高山水庫。”梁英說。
住在水庫附近的大塘面村,梁女士在改造的禮堂里向時代周報記者回憶,大沙水庫從1958年開始挖掘,1960年建成,是上一輩人用肩膀一擔一擔挑出來的。后來開始蓄水的時候,水位一點點往上漲,原來的村民就一點點往岸上遷移,到2016年,不斷上遷的居民最終聚集在如今的大塘面村。
沿著山坡而建的大塘面村 時代周報 黎廣 / 攝
也是在那一年,開平決定將大沙水庫規劃為開平城區以及周邊40萬人的飲用水水源地。原本依靠捕魚和周邊飼養飛禽的人開始離開,水庫周邊的工業也逐步撤場,水庫只承擔最為原始的功能:灌溉、防洪、發電和提供飲用水。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看上去遇到了矛盾。
“當年我的漁民親戚就離開村子,到中山的廠里打工去了,這是大多數漁民的選擇。”在捕魚節的頭一天,梁小生騎著電動單車跑到水庫邊發呆。
“不過這些年他們又陸陸續續地回來了,不知道怎么回事,這條村(大塘面)在這幾年好像變成了網紅打卡村,經常有人過來這邊玩,搭帳篷的,開房車的,什么人都有,有時候人多到水庫邊的綠道上都擠滿人。”
大沙水庫邊綠道發呆的年輕人 時代周報 黎廣 / 攝
梁小生是月初從廣州回到村里尋找生機的年輕人,“我在廣州跟著老板干餐飲,這個月廣州有些地方不讓堂食,老板直接把店關掉了,我就回來轉轉。”梁小生開始有些眼紅村里的生意人。
“周末在稻田邊擺個攤賣湯圓,一天都能賣300多塊錢!”
實際上,在騰退水產、禽畜養殖和工業之后,大沙鎮也面臨如何發展的挑戰,“工業、養殖業都沒有了,農業基本沒有稅可以收,所以我們鎮每年財政收入只有幾百萬,還不到其他鎮上企業一個月交的稅多。”
大沙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為了保護這樣的環境,大沙鎮沒有需要收支平衡的財政負擔。
“這樣我們壓力就小很多,可以只用思考環保和發展之間的關系。”上述人士說,“其實綠色就是資源,把這些資源利用好,回饋給村民,實際上就在環保和發展中找到了閉環的可能。”
這樣的魚米之鄉并非假想 時代周報 黎廣 / 攝
正是這樣的邏輯,大沙鎮才決定在11月18日舉行首屆捕魚節。
優品與振興
這一天,在大沙河水庫,魚兒在臨近岸邊的漁網跳躍翻騰,拍水聲、吆喝聲不絕于耳,起吊機忙碌不停。
捕魚 關炳輝攝
雖是“捕魚節”,但現場并未出現“漁民”。
現場工作人員說,這些魚并非養殖,而是每年清明節前后,負責水庫水質監測的人,會提供建議投放哪一類的魚苗進入水庫,以改善水庫水質,形成“魚類立體作業,生物鏈凈化水質”的模式。
到了秋天,當地政府會組織一次水庫魚的捕撈和銷售,銷售的所得,一部分用于回饋村民,另一部分則用來加大對水庫水質的保護力度。
“至于拍賣的款項,我們會用來做慈善事業”。伍偉鵬說。
如何讓水庫魚被認定為水庫魚、并且賣個與普通養殖魚不同的好價錢,大沙鎮決定將水庫魚納入“大沙優品”。
近年來,為推進鄉村振興,開平提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思路。以大沙鎮為例,水庫魚便是他們的“品”,因此順理成章地會被列入“大沙優品”目錄。
大塘面村一角 時代周報 黎廣/ 攝
“水庫魚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副產品,每年都會捕撈,但以往賣不上價,浪費了這么好的生態條件,”伍偉鵬說,“今年通過品牌化經營、市場化運作,一方面策劃‘捕魚節’提高大沙鎮水庫魚和開平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開展‘大沙優品’并將水庫魚納入,搭建平臺帶動村民增收。
這種模式像極了供銷社發展模式:農戶負責生產,交由供銷社統一對外銷售,而“大沙優品”這一稱號,則可以被看作一個具有公信力的品牌。
集市里的大沙優品 資料圖片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捕魚節”活動主辦方開辟了一塊區域設立優品集市,大沙及周邊鄉鎮的“優品”,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與此同時,有不少當地村民帶著自家的農產品也來到集市上售賣。
除了水庫魚,實際上大沙鎮有山水茶鄉、魚米之鄉的稱號。
大沙茶、山泉水、絲苗米、水庫魚等都是具有特色的生態農產品。目前,“大沙優品”上市產品銷售和預售額已超300萬元。
廣東省第三產業研究會會長李冠霖表示,在農產品標準化方面,“大沙優品”通過對屬地資源的品牌化經營,促進農產品經營企業“升規入統”,解決長期以來農產品沒有增加值貢獻的問題;在銷售渠道方面,通過“統購直銷”形成規模銷售額,為地方帶來稅收和利潤,解決長期以來農業對地方沒有財稅收入的問題。
在伍偉鵬看來,“捕魚節”及其背后的“大沙優品”,不僅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也打響了大沙鎮鄉村旅游的品牌。
幫忙守著稻田的三棟“小屋” 時代周報 黎廣 / 攝
近年回到村里的梁女士(化名)以前在中山的電子廠工作,回村后在改造的大塘面禮堂工作,那兒如今變成了有專業咖啡機的書吧,每個月,她至少有2000多元的收入。
她說,在家里開店不用交房租,生活成本低,沒什么壓力,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其實比出去打工要強,“關鍵是自己的欲望要合理,城市會不停勾引你去消費,但經常因為沖動的購買,到最后唯物所累,甚至每個月連2000也存不下來”。
除了工資以外,原本大塘面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2萬,現在已經達到18萬,增加了9倍。伍偉鵬說,大沙鎮的一切,都是生態價值轉化成的經濟價值,這個價值綠色,沒有污染,除了可持續,前景還更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