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CIC灼識咨詢“2022年度灼耀熱力榜”之舌尖消費賽道解讀會直播圓滿舉行。CIC灼識咨詢與溫氏投資、黃天鵝、遇見味來以及WiMo葡刻等嘉賓認為,消費者端食品直接消費超十萬億,提供高品質的品牌化企業,并且實現規模化與高效化運營的企業成功的機率更高。
十萬億級市場健康化、品牌化趨勢更加明顯
(相關資料圖)
會上, CIC灼識咨詢經理林莉分享認為,舌尖消費產業鏈復雜冗長,每一個環節都由數以萬計的企業組成,層層創造產值。
上游包括農戶、養殖戶以及食品生產加工等企業,中游流通環節涵蓋了產地、銷地各層級的經銷商、代理商,還涉及倉儲、物流等第三方服務,下游包含餐飲企業、商超及電商等零售渠道,最終觸達消費者。
CIC灼識咨詢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餐飲收入為4.7萬億元,消費者通過菜市場、商超、電商等零售渠道購買生鮮、食品的零售額達8.6萬億元,僅消費者端的食品直接消費就突破了十萬億級別。綜合來看,舌尖消費是一個巨大、又充滿變化與機遇的巨大賽道。
舌尖消費十萬億級的大賽道上也出現了不同趨勢。好吃、方便是不變的真理,但健康性、品牌化的趨勢愈加明顯。
在“好吃”層面,舌尖消費市場不斷涌現的各類小眾味型與復合型口味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在各自相對分散的市場中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便捷”層面,隨著工作節奏的加快或受疫情居家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會嘗試并選擇預制菜和方便速食品,食品行業也朝著便捷的方向不斷發展。
在溫氏資本投資總監翁偉鵬看來,目前舌尖消費的趨勢是以健康為核心。“功能性食品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各類腸道健康食品、助眠食品、體重管理食品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同時,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也更加注重生產工藝的轉型升級,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品牌化也是食品行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目前,我國很多大品類產品,如雞蛋等,質量水平參差不齊,品牌化程度有所欠缺,難以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求。
黃天鵝合伙人劉勇認為,企業可以抓住機遇,在大品類下結合多元化的使用場景,開發新的細分品類,孕育新的品牌,建立行業標準,推動大品類產品品牌化和標準化的建設。
在上游原料端,傳統畜牧業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也愈發嚴重。而借助細胞培養肉這樣的先進技術,未來可以在不犧牲環境、不犧牲動物生命的情況下讓消費者吃到更好吃的肉。
鍛煉內功,才能在大市場中吃到蛋糕
大市場帶來的大規模的涌入者。在“紅海”中暢游,需要修煉好的內功。“大潮褪去就能看出誰在裸泳”,疫情就是一個不錯的試金石和磨刀石。
WiMo葡刻創始人兼CEO唐超認為,面對疫情,企業要從中積極尋找機會與破局點。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是要向內打磨產品的單位經濟模型、與市場的匹配度等,真正為消費者的需求創造價值,構建正向的單位經濟模型,實現有效的增長。
翁偉鵬也認為,在這樣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下,企業更適合冷靜下來,打磨自身能力,修煉內功,夯實基礎。我們始終堅信長坡厚雪的理論,在行業發展的過程中,短期內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但只要企業能夠建設好自己的核心能力,長期來看,必然能穿越周期,實現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劉勇指出,企業要實現“肌肉型”增長,首先要聚焦于品牌化發展,在品類中成為消費者心智的首選,占據品類主導地位,擁有話語權和定價權的護城河。隨后,再圍繞主導品類,與相關領域協同發展,實現良性增長。
“要建立競爭壁壘,有兩個環節必不可少,一是品牌優勢,二是供應鏈優勢。所謂品牌優勢,即占據品類的代表,成為用戶心智的首選。所謂供應鏈優勢,企業可以建立自身的供應鏈,保證供應鏈的效率及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形成技術壁壘。”劉勇表示。
對于技術性企業而言,關鍵的卡脖子技術是核心。CEO陳哲認為,關鍵的核心技術是構筑研發壁壘。企業注重產品的安全性、穩定性,使產品如一地保證企業想傳達的概念。再進行品牌形象的構建與品牌價值的傳達,組建自身供應鏈體系,與不同領域的平臺進行強強聯合。
能夠實現產品迭代創新的核心是人,對此,唐超認為,企業在建立競爭壁壘的同時,也要關注于自身,提升團隊的迭代能力。因為只有在應對外部環境有足夠的迭代能力的時候,團隊才會做出正確的決策,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持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