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綜合 > 財經要聞 >

          前沿資訊!騎虎難下的“張珊珊”們,沒有未來的核酸產業

          “張姍姍”是誰?


          (相關資料圖)

          圍繞核酸檢測產業,這個名字及其背后的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核子基因”)凝結成一個巨大的問號,伴隨著公眾對“利益輸送”的想象,沸騰在整個互聯網。

          事件點燃于11月25日,核子華曦蘭州實驗室因錄入異常被通報。

          工商信息顯示,張姍姍擔任“監事”的30余個核子基因關聯公司中,有相當一部分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的這三年內設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一家公司體系的急劇擴張與違法違規,并不能劃上等號。

          但近年來各地高頻次、大范圍、層層加碼式的核酸檢測,逐漸磨蝕了人們的耐心,積蓄已久的怨氣在“張姍姍”身上找到了出口,也確是此次輿論事件背后顯見的因果鏈條。

          何況,核子基因的“暴發式”擴張并非孤例。

          以“醫學檢測”作為關鍵詞檢索,在“天眼查”上可以發現這樣的事實:成立年限在1年內的企業數量約有10400多家,成立1~2年的有8900多家,2~3年的有5300多家。

          這不難推測,在三年疫情期間,不少企業奔著疫情紅利,倉促上馬。

          現象背后,也進一步暴露出這類醫學檢測服務供應商的當下困境——這些本就是醫學檢測產業鏈中屬于低門檻的下游企業,過了三年近乎“爆發”的日子,而今舒適不再。

          暴富的神話破滅,幾乎探底的定價,很難收回的賬款——一次次沖擊著掘金者們的利潤空間。

          一個行業快起快落的秘密捂不住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這門生意,到了強弩之末的時候。

          一位醫療領域資深投資人告訴八點健聞,疫情帶來的需求不可持續,為此深交所和上交所也要求,對核酸檢測相關企業上市“是否符合科創屬性”,進行從嚴審核。未來疫情結束,醫學檢測行業終將回歸常態。

          “市場規模將定格在300億左右,而這個數字,絕對撐不起現今數量的核酸檢測公司。”

          張姍姍“加盟”模式,給亂象埋下伏筆

          一位多年在醫學檢測領域的從業者告訴八點健聞,核子華曦主要是提供的是核酸檢測服務,屬于核酸檢測產業鏈的下游,門檻較低。

          相比生產試劑、檢測儀等產品,需要較高技術門檻的上游生產商,下游服務供應商更容易“分一杯羹”。結合疫情以來核酸檢測單價不斷下探的趨勢,服務供應商們想要賺錢,可能更多只能依仗“薄利多銷”的模式。

          按衛生部門規定,醫學檢測實驗室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需要在所在地取得對應資質。對一個公司來說,想要拓展自己的業務范圍,自然要在各省鋪設自己的醫學檢測實驗室。

          “這樣的做法,不僅在張珊珊的核子基因有,其他醫學檢測企業也會這樣做。”

          多名從業者均向八點健聞表示,考慮到工作的高強度和長時間,人為的誤差和失誤均可以理解,但不能涉嫌造假。

          具體到核子華曦,其旗下的不少醫學檢驗實驗室成立時間不足一年。如此短的時間內實驗室快速增加,這不符合行業規律,亂象或許早已埋下伏筆。

          為了趕上疫情的趟,這些曾經實力、財力都不強的核酸檢測企業會尋找合作伙伴,合作代理模式就成了可能。

          核子基因把這種方式叫做“加盟”。

          據南方周末報道,核子基因的加盟資料顯示,2020年3月~9月,公司核酸檢測業務的營業額達到4.5億元,逾100位合作代理商獲得的利潤超百萬。

          一位醫學檢測領域從業者表示,在醫學檢測領域,“加盟”是最近才有的詞語。核子基因這類企業暫時沒有能力或財力覆蓋足夠多的省,就會在當地選擇一名合作伙伴一起做這件事,“你用我的產品,我用你的渠道。”

          醫療檢測方向的資深投資人曾鷗(化名)指出,第三方醫學檢測機構的審批權往往下放在地方,導致審批決策分散。為了控制醫學檢測機構無序擴張,有些城市(如上海)會進行總體把控,“但在更多的城市里,并沒有如此管理,存在著無序和混亂。”

          騎虎難下的一年

          僅是今年,被公開的核酸造假已達至少7起。

          自1月份鄭州金域醫學負責人“引起新冠病毒傳播”開始,這個疫情后急遽膨脹的行業,丑態百出。

          一些實驗室檢出陽性卻故意隱瞞不報,或出具假陽性報告;一些超能力承攬業務,拖延報告出具時間;還有實驗室擴充原始監測數據,稀釋檢測樣本,試圖降低成本。

          投資人曾鷗表示,疫情期間爆出的核酸檢測行業的問題,最為嚴重的依次是:檢測結果不準確或干脆造假、檢測機構的各種合規問題、以及檢測機構的準入和資質問題。

          有媒體統計,今年6月~7月間,不少省份進行了核酸機構的大排查,數據顯示有250家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被責令整改,其中不乏一批知名上市公司的子公司。

          而隨著時間推移,核酸產業已從兩年前爆發式的造富神話,走到了強弩之末。從最開始做一次自費核酸200元的價格,到10混1最高收費不超過2.6元/人次,政府集采后核酸采樣價格的大跳水,直接沖擊了整個產業鏈。

          為了在不斷攤薄的利潤中撈到最后一桶金,曾高歌猛進沖進行業的下游服務商,亂象肇生。

          深圳某公司一位負責核酸業務的管理者趙斌(化名)告訴八點健聞,集采過后,目前利潤高的主要是出口型企業,其次是上游做試劑耗材的原料廠商,而下游做檢測服務的利潤最低,不僅要承擔巨額應收賬款,還得貸款支付工資、試劑耗材等費用。

          “鮮為人知的是,醫院采樣也分了一部分收入過去。企業承擔了采樣管、試紙、轉運司機、實驗室全流程、結果報告、問題投訴等責任,也分了一部分收入。”

          外界看來賺得盆滿缽滿的服務商實驗室,增長乏力,而債務是這些服務商最沉重的負擔。

          “他們前期確實是賺了錢,但今年騎虎難下。”一家IVD企業負責人向八點健聞表示,這背后,是政府財政吃緊帶給他們的債務負擔。

          “全民核酸做了一段時間,核酸檢測服務商的應收賬款非常龐大,賬期拖了半年甚至一年,現金流壓力急劇增加。”

          據《科創板日報》梳理,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多家核酸檢測業務的上市公司應收賬款明顯提升。例如Q3營收156億元的迪安診斷,應收賬款高達108億元,占比69%。

          除了債務導致的現金流吃緊,在另一面,核酸檢測的利潤也在逐漸攤薄。兩面夾擊下,服務商們倍感無奈。

          “兩年前服務商的利潤率是挺高的,估計有50%,但是采樣的量非常小。”趙斌表示,常態化核酸后,政府集采壓價。現在做單管、5混1肯定虧錢,但企業不能不做。10混1如果量大,利潤能達到10%,20混1利潤最高,但幾乎沒有訂單量。再減去銀行貸款和壞賬,服務商的利潤估計所剩無幾。

          一位業內人士也向八點健聞證實,將試管、拭子、管裝液體和人工等計算在內,單管利潤基本是20混一的80%。

          為了壓縮成本,服務商更傾向于做大規模的混檢,甚至在違法的邊緣游走。

          一位病毒學家向八點健聞表示,業內部分企業甚至做了100混1。“他們從10個10混1的管子里各采0.1毫升,混在一起做一次檢測,成本就可以下降98%。”

          趙斌認為,上述混檢行為是很明顯違規的,相關門會嚴厲處罰,大多數企業應該不敢這么做。

          一邊IPO上市,一邊被投資人打入冷宮

          疫情三年,讓中國的醫學檢測實驗室從一千余家增長至萬余家,基礎設施擴張突飛猛進。

          這些“疫情遺產”或許不僅能在疫情后繼續發光發熱,而且已經把一些公司早早送上了IPO的道路。

          目前,內地涉新冠核酸檢測業務的IPO公司共計13家,其中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和菲鵬生物4家公司已通過了上市程序,但尚未登陸資本市場。除此以外,今年唯一過會且正式上市的涉核酸檢測公司僅有康為世紀一家。

          火熱的上市潮背面,是一級市場投資人的冷淡。

          多位生物醫藥行業投資人向八點健聞表示,新冠核酸檢測這類項目不可持續,不在考慮范疇之中,“投資關注未來長期的成長性,一瞬間的項目從不考慮。”

          核酸檢測所屬的分子診斷領域,投資熱潮在2017~2018年左右。當時,機構投資人便已經投資過一輪行業內公司。到了目前階段,盡管大規模核酸檢測業務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但機構投資人并不認可其產業價值,更不會給出高估值————圣湘生物在高峰時期的估值達400多億,現在連200億都不到,可謂斷崖式下跌。

          企業想要融資,就不得不面對投資人的拷問:新冠疫情后,業務發展可否持續?

          九鼎投資大健康部孟詳睿表示,雖然分子診斷代表了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但幾年內,除去新冠業務,最多也就是兩三百億的市場空間,“支撐幾個上市公司可以,一下子涌入好幾十個(上市公司)怎么可能?”

          投資人曾鷗分析,這一輪遞交IPO材料的涉核酸檢測公司中,除了沒有技術含量的公司,康為世紀和翌圣生物的主營業務是上游原料進口替代,新冠業務占比不高,也就35%左右,“它們屬于這一波被誤傷的。”

          而對于沒有技術含量的核酸檢測公司,上述IVD企業負責人表示,“不少企業已經把后面10年的測試量都做完了。”

          他進一步分析,靠核酸檢測發跡、已經賺了一波快錢的核酸檢測頭部企業,已經在考慮下一步。比如轉向同是分子檢測的基因測序、又或者涉足免疫檢測等增長量較大的業務。這類企業會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臨床轉化。

          核酸檢測試劑供應鏈龍頭企業達安基因,便在前幾日將所有常規核酸(非新冠類)診斷試劑產品主動申請降價,通過大幅度降價以提高競爭力。“價格降幅甚至超越集采”,行業人士評價,達安基因此次調價擊穿了核酸檢測產品的價格體系。

          IVD企業品牌戰略顧問張洪華向八點健聞,達安基因的降價戰略會使得其他企業難以競爭,淘汰一批競爭對手,擴大客戶量和用戶規模。

          此前,有從業者同八點健聞分析:檢測量增加,操作人員要增加,機器也要被占用。在這種情況下,幾乎很難再靠規模的增加,把邊際的成本進一步降下來,規模經濟幾乎毫無優勢。

          而這種規模不經濟的另一面則是:一旦未來不需要做如此頻繁的新冠核酸檢測了,這些設備和人員馬上變成閑置。于是,等到常態化核酸的階段結束,這些積累下來的龐大產能,幾乎很難找到相應規模的替代業務。

          上海某第三方檢測實驗室的創始人向八點健聞介紹,在疫情期間,上海的日核酸檢測能力從100多萬管增加到了850多萬管。

          “幾乎每一家公司都在想辦法擴產能,其中一家為了完成疫情的核酸檢測,把PCR儀從20多臺擴張到了近300臺,單儀器設備方面的投入就達數千萬”,而同時他又發問,疫情結束后,“還有什么別的業務能用到這么多臺儀器?”

          更可悲的是,巨量的市場并沒有幫助整個產業完成人才與技術的轉化。

          一位行業投資人坦言,疫情只是讓相關企業解決了資金問題,但大多企業缺乏很好的員工激勵機制,人員待遇以及優秀人才的流入,仍是難題。

          據透露,早在今年5月份,就有一些不太看好后市的第三方實驗室找到FA(Financial Advisor,融資顧問)尋求脫手。曾鷗認為,在檢驗檢測領域,下一步的標的大概率會出現在合成生物領域。

          關鍵詞:
          最新動態
          相關文章
          前沿資訊!騎虎難下的“張珊珊”們,沒有...
          港股高開:恒指漲1.51%科指漲近3%,內房...
          降準后的金融市場:人民幣匯率觸底反彈...
          撿起爛大街的“0蔗糖”,李子園癥結在哪...
          華住三季度業績全面復蘇,加速中高端酒...
          貴州茅臺豪擲275億元首次特別分紅,茅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色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卡软件|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岛国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大全| 欧美日韩国产三级| 免费看美女扒开腿让男人桶| 雪花飘影院手机版在线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m.jizz4.com| 成年轻人网站色免费看|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23| 欧美激情性xxxxx|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全播放|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害人害己|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 |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mm131美女爱做视频在线看| 日本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乱码卡一卡二卡新区在线| 欧美日韩第一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精品无码av无码专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专区中文| 好吊色永久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www.91av.| 恋老小说我和老市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日韩欧美亚洲精品|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人夫的堕落变装| 精品xxxxxbbbb欧美中文|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