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沒爆發之前的2019年,張核子在深圳某個風景區的別墅里宴請來客。那里更像是莊園,有泳池、豪車和停機坪。有好奇的客人問過土地證的問題,張核子說已經搞定。
文|金融八卦女作者:胡扒依
(資料圖)
最近,一家叫“核子華曦”的核酸機構,被網友們挖了個底朝天。
事情還得從張姍姍這個名字說起。
日前“蘭州發布”的一則通告,成立才三個多月并由張姍姍任監事的第三方核酸檢測機構“核子華曦”實驗室,將陽性病例錄入為陰性,造成“假陰性”事件。于是全網開始搜索“張姍姍”。
天眼查顯示,張姍姍實際在北京、鄭州、蘭州、青島、武漢等各地三十多家“核子華曦”公司擔任監事。網友戲稱“哪里有她的公司,哪里疫情暴發”。而這些公司的母公司均為深圳市核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核子基因),背后的實控人是張核子。
有網友查到,僅僅在2022年,張核子所在的“核子基因”就注冊了16家“核子華曦”,而且注冊時間集中在最近三個月,10月份更是一口氣開了8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家核子基因從2021年開始吃了不少衛健委的罰單。不過,處罰相比這幾年因為核酸檢測攫取的巨大利潤,只能算九牛一毛。
在澎湃新聞轉引自知情人士的敘述中,這個昔日的湖南青年在充滿無限可能的深圳找到了自己的機會,成為這個城市無數富豪中的一員。一次張核子在其深圳某風景區的別墅里宴請來客,有泳池、豪車和停機坪。
張核子是誰?張姍姍和他究竟是什么關系?隨著這個檢測行業神秘人物的背景被扒出,這張龐大的“核酸商業版圖”,逐漸浮出水面。
1.
/ 全網人肉的核子華曦,
“實驗室開到哪,疫情跟到哪” /
“核子華曦”的名字第一次出現,是在11月25日,蘭州市衛健委發布的一則通報上。這則通報顯示,核子華曦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把核酸檢測異常者的名單,錯誤錄入了陰性人員信息包中上傳。結果當這位陽性患者被轉運的時候,他的健康碼還是綠的。
不過,這已經不是核子華曦第一次被通報批評了。在全國最早開始做核酸的濟南,核子華曦就在第一批8家第三方醫學監測名單當中。僅僅兩個月后,濟南華曦就被點名批評,因為他們沒有把感染性醫療廢物妥善包裝。
奇怪的是,核子華曦的生意居然接著做了下去,他們的實驗室很快走出了濟南,來到了深圳、北京、武漢和成都。而且盤子越做越大——2020年,核子華曦的實驗室開出5家,2021年是8家,到了今年翻了倍,達到了16家。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機構可不是來做慈善的。有券商做過市場分析,在疫情開始那幾年,湖北省的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最高限價分別是180元一次和50元一項。哪怕經過了一輪降價,核子華曦們還能從每個人身上賺走155元。
不過,這并不是網友們憤怒的關鍵點,因為在部分城市免費核酸之后,這些成本他們不需要支付。而是張姍姍的公司所到之處,疫情就跟長了腿一樣,爆發在了核子華曦開設實驗室的城市。
比如今年9月份,核子華曦開到了北京。接下來兩個月,北京每月新增陽性在1000例以上。
再比如,今年10月份,核子華曦開到了太原,隨即太原部分區域就實行了靜默,這些城市隨之而來的,就是大規模全民核酸。
不過,一個人注冊35家核酸機構的張姍姍,只是公司的監事罷了,實際上背后叫“核子基因”的大股東,實控人是張核子、巴穎夫婦。
工商信息顯示,核子基因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基因技術研發、市場應用于一體的高新科技型企業”。
核子基因的股東包括4名自然人股東和7名法人股東。4名自然人股東為:張核子、巴穎、張俊霞和周非特。其中,張核子持股64.7%,巴穎持股12.1%,剩余股份由其他股東按照不同持股比例持有。
2020年疫情暴發以來,核子基因迅速在全國的核子基因實驗室增加了核酸檢測業務。
核子基因官網顯示:疫情發生后,核子基因第一時間展開核酸檢測業務研發與籌備,2020年2月4日線上會議發起動員,運轉至今,核酸檢測超7億人次。
目前,核子基因全國各地幾乎均有業務布局,以張核子為核心的核子基因業務網絡可以說是四處開花。
11月28日上午,有記者來到位于深圳市南山區的核子基因總部辦公室,采訪要求被婉拒。在前臺旁邊的一塊電子顯示屏上,清晰地顯示著“核子基因集團總投資3億元,IPO上市計劃正式啟動”的字樣。
有熟悉歷史的朋友說,英國統治印度的時候,因為眼鏡蛇毒性大易傷人,英統治者就出臺法律,要求每家印度人,定期捉一條眼鏡蛇上交。寄希望全印度人行動起來,把眼鏡蛇搞成瀕危物種。
但是荒野捉蛇需要專業技能,且有技能也不一定能捉到。所以“聰明”的印度人就在家里養蛇,定期上交。英國老爺們發現這條法令有點蠢,印度人交的蛇越多,當地蛇患就越嚴重,于是廢除了這條法律。
印度人發現養蛇不再賺錢了,就悲憤的把蛇放到街上,導致印度到處都是眼鏡蛇。
難道“龍王賣傘”的核子華曦,也是這個套路?結果網友上網一搜,躲在幕后的張核子,就這樣被推到了臺前。
2.
/ 坐擁景區停機坪別墅的張核子,
到底賺了多少錢?/
張核子究竟是誰?
“ 這背后,一定是出現了些利益輸送” “ 開始故意核酸造假,唯恐疫情結束賺不到錢是吧! ” 在網友扒張核子背景的過程中,關于他身份的猜測甚囂塵上。
甚至還有網友特意為這離譜事兒寫了詩。
首先要辟謠的是,張核子并不是網傳某將軍的后人。因為人家的家屬,已經就此事報警了,這就是妥妥的謠言。
公開消息顯示,11月28日,張核子弟弟張原子回應媒體時表示,其家庭為普通家庭,“我們都是很低調的,我們沒有義務發什么澄清。”
根據澎湃新聞對相關知情人士的采訪,這個事件的主人公張核子,可能更像是在深圳抓住機會實現財富暴增的年輕人奮斗故事。
根據核子基因官方公眾號的介紹,張核子生于1972年,因為父親學理工,所以張家三個小孩的名字,分別叫核子、電子和原子。從名字也能看出來,張核子是老大。
1990年,張核子考入中國醫科大學,成為我國第一批DNA鑒定研究生。張核子的妻子巴穎則同校大他一級。
畢業之后,他進入了深圳市公安局,籌辦中國最早的DNA鑒定中心。老婆張穎去了醫院做主治醫師。五年后,夫妻倆一起辭職,下海創業。
這兩位下海后的第一站,并不是大家熟知的核子基因。在中國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的時候,他們干過地產中介,搞過房屋裝修。
在彼時遍地黃金的房地產市場,做賣水人的張核子巴穎夫婦并沒有賺到太多錢。比如他們之前創辦的石別墅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500萬,實繳550萬,屬于“小微企業”,做房產中介的紅石房地產顧問有限公司,注冊資本更是只有100萬,而且還注銷了。
直到2012年,他們才創辦了核子基因。核子基因的起家業務是司法鑒定,其中親子鑒定更多一些。他們在沈陽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研究院。在此之后,核子基因每年大約能開出3到4家檢驗實驗室或者司法鑒定實驗室。在生意最紅火的2017年,核子基因一口氣開出了10家實驗室。
去過現場的記者看到,到現在為止,核子基因在全國有46家子公司、31個實驗室,取得醫學檢驗所牌照11塊,司法鑒定所牌照20塊,“是目前國內基因檢測行業實驗室規模和牌照最多的企業。”甚至這家公司還準備IPO上市。
張核子能把生意做得這么大,跟核子基因的加盟打法有關系。在“核子基因集團”公眾號的招商頁面,“加盟基因檢測,‘錢’景無限”的廣告語赫然在目,錢字還被放大成了金色。
加盟門檻也并不算高,因為在頁面下面也寫著,成為核子基因的加盟商,無需加盟費、0基礎、國家重點扶持。在低門檻大市場的吸引下,核子基因招商4年,招徠了2000多位加盟商。
有媒體去年采訪過核子基因的招商經理。這位經理說,代理分為創客模式和獨家模式兩種,均無需加盟代理費,代理商也無需有醫學背景。合作方式為代理商負責推廣銷售產品,核子基因負責檢測和售后。
創客模式不需要開店,只需要預付6萬的檢測費用。至于獨家模式就需要開設實體店了,預付檢測費36萬元起。如果要取得一個地級市的獨家代理,預付檢測費甚至會達到70萬元以上。
別以為這個成本很高。這些加盟商賣出的醫療產品和司法產品,加盟商的進貨價,是市場價的2折左右,換句話說,一個產品至少有70%以上的純利潤。
這位招商經理說,一個實體店的正常月利潤,可以達到3萬-5萬,年利潤45萬左右,一兩年回本不是什么問題。再說了,除了賣產品,推薦加盟商也是可以的,只要推薦一個新代理商,對方5%的業績就會返還給推薦人。
高額的產品利潤,加上病毒式的代理商擴張規模,趕上了疫情的“時代風口”,張核子夫婦想不賺錢都難。疫情沒爆發之前的2019年,張核子在深圳某個風景區的別墅里宴請來客。那里更像是莊園,有泳池、豪車和停機坪。有好奇的客人問過土地證的問題,張核子說已經搞定。
不過,能在景區修別墅的土地證,僅僅靠錢,是買不來的。
同時,核子基因另一股東巴穎的信息也被關注到。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深圳市女企業家商會的一篇微信公眾號文章顯示,張核子和巴穎為夫妻關系。巴穎也畢業于中國醫科大學,兩人為同校不同屆的校友。巴穎曾任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主治醫師,目前為深圳市女企業家商會副會長,同時擔任核子基因董事長。
3.
/ 資本市場上的“張核子們”,
還能風光多久? /
如今,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核子華曦,在快速擴張賺的盆滿缽滿的情況下,也伴隨著多次處罰。除了蘭州事件外,其他城市的核子華曦實驗室也被曝出多次處罰記錄:
2021年1月,濟南華曦醫學檢驗有限公司因“謊報隆堯縣核酸檢測結果”被通報;
2021年5月,杭州核子華曦因為消毒流程不規范被杭州濱江區衛生健康局給予警告處罰;
2022年5月,深圳核子華曦因為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被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處罰;
2022年4月、5月、7月,深圳核子華曦因為違規操作,被深圳市衛健委分別處罰三次,分別罰款2萬元、5萬元和3500元。
針對當下輿論關注的核酸檢測問題,上述澎湃新聞提到的知情人士認為,“只是企業做大了,通過加盟的方式快速擴張,無法在短期來提高員工素質,必然會出各種問題。”
上述人士還指出,政府采購核酸檢測,企業提供服務,即便沒有張核子來檢測,也會有其他人。
的確,市面上的核酸檢測機構不僅有張核子。比如2022年業績增長最猛的九安醫療,前三季度的歸母凈利潤達到160.50億元,同比增長31918.64%。九安醫療的股價也從最低的5元/股左右漲到了98.03元/股的歷史最高價,漲幅達到1237.65%。
至于九安醫療的大賺特賺,也很簡單,它拿下了美國新冠抗原家用試劑盒訂單。有美國朋友的幫襯,僅僅在今年第一季度就賺了140億,是過去十年的15倍還多。
吃到肉的不僅僅是九安醫療一家。有媒體統計過,至少15家涉及核酸檢測業務的上市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的業績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九安醫療只是增長最猛的一家。其余公司的增長也十分恐怖,90%只是及格線,動輒幾倍的增長率,才算稍微正常。
不過也不需要過度解讀,因為這些公司之前就有核酸檢測的底子。比如華大基因,之前是做基因檢測,疫情之后研發了試劑盒;金域醫學之前的核心業務是做醫療試劑,核酸檢測也算在業務范圍內。最近排隊IPO的核酸檢測公司也不少,光是過會和注冊的就有5家。
在幾天前,一家叫翌圣生物的核酸檢測公司IPO被叫停。根據上交所官網消息,鑒于翌圣生物尚有相關事項需要進一步核查,決定取消科創板上市委2022年第98次審議會議對翌圣生物發行上市申請的審議。上面5家除了已經上市的康為世紀,其他幾家也都在注冊或者過會階段擱淺。
除了“趕風口”被監管部門注意到,這些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也是一個問題。比如瑞博奧的2022年中報的歸母凈利潤數據,不到2021年底的一半。而且2021年底的歸母凈利潤就已經出現了負增長。
更要命的是,只要查一查這些公司的應收賬款就會發現,很多公司的應收賬款都超過了歸母凈利潤。換句話說,這些公司都只是“賬面富貴”。只要回款不暢或者出現壞賬,公司馬上就會從明星企業跌落神壇。
疫情總有結束的一天,無論是線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還是資本市場上的涉核酸上市公司和排隊的IPO公司,想要維持之前的靚麗業績只會越來越難。如果某些人被利益熏心,成為亂放“眼鏡蛇”的養蛇人,最終也會被自己養的蛇咬死。
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大家都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參考文章:
《屢出事屢中標,張姍姍背后的核酸檢測公司生意如何做大?》南方周末
《涉核酸檢測公司扎堆上市?翌圣生物 IPO被叫停》 讀數一幟
《清流|尋找張姍姍:問題核酸機構“核子華曦”前世今生》 清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