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領域,資質好點的企業早就上市了,現在趕著排隊上市的企業,到資本市場再去割一波韭菜的嫌疑很大。
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發布
作者:郭俊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編輯:陳澗
設計:嵐昇
核酸檢測企業正處于風口浪尖。
本應在11月25日接受科創板IPO上會審核的翌圣生物,被迫踩下急剎車,成為滬深交易所表示“從嚴審核”核酸檢測企業上市后,首家被取消的上市申請審議的公司。
除了翌圣生物外,還有多家核酸檢測企業已經過會,距離正式上市一步之遙。
過去三年,這些核酸檢測企業賺得盆滿缽滿,如今又想跑到資本市場再賺一筆。
如今,隨著滬深交易所開始“從嚴審核”,這些還未上市的核酸檢測公司的“財路”也被堵死了。
依然暴利
疫情走到第三年,核酸檢測依然暴利。
盡管核酸檢測的費用已經大幅下降,從最初的單人核酸檢測100多元逐漸下降至幾十元,再下降至3.4元(十人混檢),但因為核酸檢測需求不降反升,核酸檢測企業依然賺得缽滿盆滿。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1月20日,主業為核酸檢測以及直接的核酸檢測材料生產上市企業27家,今年前三個季度,這些核酸檢測企業的營業收入達到1509.89億元,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2021年核酸檢測企業營業收入為1182.52億元,比2019年增長138.75%;2020年營業收入為849.64億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長了71.54%。
前三季度,大部分涉核酸檢測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依然保持著較快的增速。
▲部分核酸檢測企業出現較大增長,數據來自同花順。
其中,增速最快的九安醫療、安旭生物以及亞輝龍,嚴格來說并不算核酸檢測類企業,這三家公司的主要業務是做抗原自測試劑盒,而且大部分市場都在國外。九安醫療上半年海外銷售額229億,國內僅有3個多億。安旭生物三季度公司境外銷售占比99.25%以上。
除了賣抗原檢測產品的企業外,包括明德生物、達安基因、凱普生物、碩世生物、蘭衛醫學、金域醫學、迪安診斷、譜尼測試在內的核酸檢測企業,前三季度業績依然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其中明德生物和蘭衛醫學還保持著三位數增長。
也有少部分企業的業績出現了下滑。例如樂普醫療、華大基因和熱景生物,它們的營收、和凈利潤增速均出現了下滑。東方生物的營收雖然保持正增長,但僅有個位數的增速,其凈利潤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主要原因在于東方生物的核酸檢測業務主要分布在海外。
除了這些上市公司之外,一些非上市公司這幾年通過核酸檢測嘗到了不少甜頭,比如已經過會的四家企業和10月份在科創板上市的康為世紀。根據招股書,這些企業的近三年業績確實比疫情前好了不少。
▲部分核酸檢測企業業績對比,數據來自招股書。
從毛利率看,康為世紀、致善生物、瑞博奧、菲鵬生物4家企業的毛利率均超過50%,瑞博奧超過80%,菲鵬生物甚至超過了90%。
對于這些還沒上市的核酸檢測企業而言,除了通過核酸檢測業務賺錢外,如果能夠成功登陸資本市場,還有機會在股市上再收割一筆。
目前,A股涉核酸檢測業務的IPO公司共計13家,其中達科為、致善生物、瑞博奧和菲鵬生物4家公司已過會,但尚未正式登陸資本市場。除此以外,今年唯一過會且正式上市的涉核酸檢測公司僅有康為世紀。
被資本嫌棄
雖然這些正在排隊IPO的核酸檢測企業的業績還算不錯,但它們這幾年在資本市場上并不受歡迎,大部分在過去三年里都沒拿到任何融資,少部分拿到了一輪。
企查查顯示,達科為在2016年曾登陸新三板,在新三板上市前拿到過一輪來自深圳高新的B輪融資。2019年2月,該公司從新三板退市,之后便再也沒有在一級市場上進行過融資。
瑞博奧和菲鵬生物這幾年也是未曾得到過資本青睞。企查查顯示,前者僅在2018年7月份拿到過天使輪的融資,之后便再也沒有融資消息;菲鵬生物2016年登陸新三板,之后在2017年進行過一次定向增發,之后也在沒有獲得過投資。
致善生物的情況稍微好一些, 2021年6月拿到來自創新工場千萬美元的戰略融資。該公司2014年12月也曾在新三板上市,2020年11月才退市,在新三板上市期間進行過三次定向增發,和一輪戰略融資。
10月份在科創板上市的康為世紀,在2020年8月份曾有過一輪戰略融資,總額為2.45億元,投資方為毅達資本、松禾資本、分享資本、上海起因等機構。
上市后,康為世紀的股票在二級市場上也并沒有很受歡迎,該公司發行價為48.98元/股,上市首日便破發,之后經歷了一波上漲,但很快又跌破發行價。
投資人擔心的點在于,新冠核酸檢測類項目不可持續,這些企業業績增長的可持續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資本更關注企業長期的成長性。
除了這些公司本身的成長性不被看好外,跟它們所屬行業的融資環境也有關。
核酸檢測企業所屬的分子診斷領域,投資熱潮是在2016年前后。根據烯牛數據庫,2016年我國分子診斷行業融資事件數量達到72起,為近年來峰值,之后連續三年出現下滑。2020年后,受新冠疫情等影響,分子診斷行業熱度短暫回升,2021年融資事件達到了71起,2022年又開始回落。
據“八點見聞”,九鼎投資大健康部孟詳睿指出,雖然分子診斷代表了未來技術的發展方向,但這幾年內,在剔除掉核酸檢測業務之后,該行業的市場空間最多也就兩三百億,只能撐起幾個上市公司,容不下太多的上市公司。
換句話說,在分子診斷領域,資質好一點的企業早就上市了,那些不被投資本看好,現在才趕著排隊上市的企業,想憑借核酸檢測業務帶來的業績增長到資本市場割韭菜的嫌疑很大。
核酸檢測企業不該上市
理論上來說,一家企業只要業績能夠滿足上市條件,沒有財務造假,都可以上市,但這些涉核酸檢測企業是個例外。
雖然過去三年這些企業的業績靚麗,但上市之后可否保持高增長,還存在很大的變數。
要知道,這些企業的靚麗業績基本上都是靠核酸檢測業務撐起來的。以菲鵬生物為例,2020年,其跟新冠相關的產品營收占比達到66%,2021年該比例已經接近70%。
▲菲鵬生物業績,圖片來自其招股書。
新冠業務占比越高的企業,未來業績增長不確定性就越大。如果一家企業新冠檢測業務占比過大,并且在剔除掉這部分業務后,其他的業務并沒有良好的增長前景,這樣的企業就不應該登陸資本市場。
核酸檢測帶來的“造富效應”就如同當初的口罩一樣,遲早會結束。過去三年,疫情防控已經催生出一條比較清晰的產業鏈。最開始是口罩、手套等防護物資,之后是核酸檢測,然后是疫苗,之后是抗原檢測、新冠藥。在疫情防控的不同階段,都有相應的企業能夠獲益,但帶來的業績增長只是暫時的,終有一天會隨著疫情的結束而結束。
這些正在排隊IPO的核酸檢測企業,其實也知道自身面臨的風險。
例如瑞博奧在招股書提示,新冠疫情逐步獲得控制,公司新冠疫情相關產品及服務收入預計將出現下滑。菲鵬生物也在招股書中坦言,由新冠疫情帶來的業績大幅增長具有一定偶發性,若新冠相關產品未來銷售收入大幅下降,公司未來經營業績亦存在大幅下滑的風險。
業內人士表示,這些核酸檢測企業在明知自己業績難以維持的情況下依然著急上市,或許有兩個目的:一是純粹為了短期套現;二是想著借由核酸檢測業務撐起來的業績上市融資,將所獲資金用于發展核酸檢測以外的業務。
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對于投資者而言都是一種欺騙。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或許已經對核酸檢測企業喪失好感。看看那些已經上市的核酸檢測企業,雖然它們賺得更多,但大部分公司的股價卻不漲反跌。
例如迪安診斷今年至今已經下跌了18%,金域醫學今年已經累計下跌了38%。這意味著資本市場并不認可因核酸業務暴增所帶來的業績增長,更多把它當成非經常損益,不將這部分損益納入正常的估值之中。
所以,即便這些核酸檢測企業上市了,在二級市場大概率同樣會被冷落。很可能會出現上市即巔峰的尷尬處境,甚至像康為世紀那樣第一天就破發,只給投資者留下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