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穩健著稱的債券型基金在11月遭遇市場的洗禮,大幅、快速地凈值回調讓投資者心有余悸。
還有一個月,就要和2022年揮手告別,公募基金的年度內部考核已經開始,今年債基的整體表現浮出水面,整體而言,不同類型債基之間業績分化較大。
財聯社記者根據Wind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全市場中長期債券型基金表現最好,剔除因規模太小凈值不斷下滑的金鷹添榮純債,此類基金平均回報率為2.28%;其次為短期純債型基金平均回報率為2.1%;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平均回報率也取得正數,為1.1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與之相對應的是,含權類債基表現不盡如人意,全市場混合債券型二級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為-3.4%;可轉債基金更是慘淡,有統計數據的67只可轉債基金今年前11月收益率無一正數,平均收益率更是為-14.9%。
從單個基金表現來看,中長期純債包攬收益率前三名,分別為東興興瑞一年定開、東方永興18個月和東方臻萃3個月定開債,年內收益率分別為6.91%、6.66%以及6.59%。此外,收益率超過6%的還有招商添利兩年定期開放和華商豐利增強定開。
對于債市明年展望,多數基金經理調低了明年的收益預期。創金合信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閆一帆指出,經過前期債券市場的調整,預期債市會進入到一個震蕩尋找方向的階段。在疫情防控逐步優化的階段中,經濟的恢復是一個緩慢而反復的過程,加之恢復前期貨幣政策通常保持中性寬松水平,短期債券市場可能會壓力較小,中期來看國內經濟恢復概率較大,債券市場面臨調整壓力較大。
招商基金也指出,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市場的流動性水平和債券市場的收益率水平維持震蕩的概率較大。利率走勢來說,向上有貨幣政策大體仍偏寬松、海外加息節奏放緩、“資產荒”大背景等因素的制約,向下又受制于經濟復蘇的強預期、地產支持政策的不斷出臺,因此總體或維持震蕩態勢。
純債成最大贏家,可轉債慘淡收場
今年權益市場動蕩調整,債券型基金盡管在11月出現了一波急跌調整行情,但是從整體而言,依然為投資者帶來了“穩穩的幸福”。
據天天基金數據顯示,以不同份額合并計算為統計,年內可統計收益率基金為2448只,其中有1742只年內取得正收益,占比超過7成。
從不同類型基金來看,如前所述,受權益市場影響較小的純債類基金和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表現較好,分別取得2.28%、2.1%和1.13%的回報率。
混合債券型一級基金稍有分化,既有招商添利兩年定期開放、財通資管鴻睿12個月、建信安心回報6個月、華泰柏瑞信用增利A等排名在整個債券型基金前20的基金,也有南方雙元、長城積極增利、富榮中短債等收益率超過-10%的情況。
對此,華泰柏瑞信用增利債基金經理王燁斌給出原因,混合債券型一級債基投資范圍上雖然不能參與股票,但是可以參與可轉債資產。相較于純債產品,因為有類權益資產(可轉債)的敞口,信用增利組合的收益彈性和回撤幅度也比純債基金大。
因此,從組合構建的方法上,這類基金側重于通過市場風格的識別來選擇風險資產的敞口,注重債券和轉債資產的風險調整收益的比較,最終期望達到一個偏絕對收益的組合表現。以華泰柏瑞信用增利債為例,其在二季度風險資產的反彈中增配了可轉債,階段性抓住了權益市場的反彈,又在三季度降低了轉債資產的倉位,并通過債券資產的選擇進行防守操作,踩準了市場的節奏。
表現較差的基金中,南方雙元和長城積極增利從持倉和凈值變動來看,可能受到權益市場的擾動,尤其是長城積極增利三季度還有2.47%的個股配置。而今年表現較為極端的是富榮中短債,原本的優等生在今年11月的債市調整中遭遇投資者擠兌贖回,曾創下單日凈值跌幅超過12%的罕見回撤,完全抹去成立以來的漲幅。
今年債券型基金中,可轉債基金遭遇“悶殺”。近年來可轉債基金打新火爆,新券上市價格處于高位,也直接影響了二級市場回報率,年內可轉債基金全部收負。
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包括南方希元可轉債、南方昌元可轉債、廣發可轉債、民生加銀轉債優選、工銀瑞信可轉債優選等11只可轉債基金回報率跌超20%。
遭遇交易層面“黑天鵝”,全年走勢符合預期
受央行不斷小幅收緊流動性,大行融出資金體量降低,市場擔憂貨幣政策有轉向風險以及疫情政策調整等消息擾動,市場風險偏好的整體回升,今年11月,債市遭遇了近兩年以來最大調整。
在復盤這次風波中,博時基金固定收益投資三部總經理張李陵指出,原因主要來自交易層面的風險,由于市場的產品結構的問題,導致出現交易層面的擁擠踩踏,因此債券市場出現了比較大的、快速的調整。
市場的表現非常迅速,11月14日、15日兩天期間,債券市場開盤暴跌,低風險偏好的理財客戶開始贖回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需變賣資產準備現金兌付客戶,比如快速甩賣存單、贖回公募基金等。公募基金被贖回也加入甩賣資產籌集現金的隊伍,引發了市場進一步的拋售,導致債券價格繼續下跌,又體現出產品凈值下跌,贖回量就更多,形成了“贖回-拋售-債券下跌-產品凈值下跌-再贖回”的負反饋。
“黑天鵝”事件在央行釋放流動性等維穩舉措下很快進入尾聲,但是還是給一些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小基金公司較大打擊,凈值大幅回撤導致客戶投訴與贖回,這一負面影響仍在。
從整體市場而言,基金經理認為,今年債券市場大趨勢上符合預期,是一個震蕩上漲的行情,但是期間的波動和內外部因素的影響,都比預想的復雜得多。
王燁斌給出解釋,回看這一年,從年初的地緣沖突、海外央行加息、疫情擾動、到房地產風險釋放、疫情管控放松等因素,都在某一階段構成了市場的主要矛盾,能不能快速抓住主要矛盾并做出合適的應對,對債券市場投資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明年債市投資壓力較大,可尋求波動機會
市場經過前期調整,風險得到了一定的釋放,但是明年債市會承受較大壓力,是受訪基金經理的共識。
王燁斌認為,站在當下看,疫情防控逐漸放開的趨勢比較明確,監管對于地產市場的政策松綁和支持也在陸續出臺。不過社會總需求偏弱的局面尚未明顯改善,私營部門擴表消費和投資的意愿處于歷史低位,想要提振總需求還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當前債券收益率和利差水平已經有一定的性價比,債市短期可能仍是一個震蕩行情。
對于明年債市而言,他指出值得關注兩點,一是管控放松以后疫情對于經濟的真實沖擊影響;二是公共部門托底經濟的訴求強弱,這兩點都會從中長期的時間維度上改變債券市場的走勢。
寶盈基金就認為,短期來看,債市有所超調,特別是短端,在央行投放流動性,負反饋逐漸被打斷之后,債市將會有所修復,但是類比調整前,收益率中樞將會有所抬升。
中期來看,債市牛市的拐點已經見到,雖然短期時間內不會很快進入熊市,但中期來看,隨著疫情政策的不斷放松,地產支撐政策不斷增強,國內經濟基本面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改善,債券也會逐漸受到收益率上行的壓力。
平安基金展望明年指出,經濟基本面出現修復和回暖的確定性在逐步增強,主要源于房地產行業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程度邊際減輕,以及企業和居民信心修復對消費和生產投資的邊際拉動。
因此,債券市場整體承壓,但是也需要看到修復和回暖的過程中節奏和修復斜率是存在著不確定性的,這就給債券市場提供了波段交易的機會。在明年的組合安排上,會更多的關注利率風險,同時不放棄波段交易機會。
在不同品種配置中,閆一帆認為需具體分析,短端資產調整較為充分,進入配置價值區間,長久期資產將持續承壓,中低等級信用債利差仍處于較低分位數水平,加之債券流動性溢價提升,未來中低等級債券有利差擴大的風險。
此外,平安基金也提醒投資者,臨近年末關鍵性時點,資金波動加劇對短端資產收益率的沖擊,可能會再次引發理財產品的贖回。
不過,博時基金固定收益投資三部總經理張李陵相對樂觀。他認為,明年海外經濟向下走的趨勢非常強,中國很難在全球向下的周期中獨立向上。只有等美國經濟見頂之后,中國宏觀經濟才可能逐漸向上。未來幾個月,經濟可能還會繼續磨底,歷史上弱復蘇的周期下,從來沒有出現過債券的大幅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