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定位于中低風險的純債基金,自今年1月下旬以來,已連續下跌超10個月,跌幅超過30%,究竟發生了什么?
(資料圖)
連續10個月下跌
近日,某長期純債基金,因跌幅較大引發基民關注。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截至12月3日,今年以來,該基金C類份額凈值回調超過30%,最新凈值僅0.72;A類份額回調超過20%,最新凈值為0.85。
圖片來源:天天基金網
根據基金季報,截至三季度末,該基金資產組合中,固定收益投資僅占比0.82%,只有一只國債;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占比27.74%;其余71.44%均為銀行存款和結算備付金。為何投資組合中僅有一只債券的基金,卻產生如此大的回調?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該產品之所以持續下跌,是由于當前規模太小,只能選擇有限的券種投資,基金經理操作受到限制,無法正常進行。基金經理只能在滿足合同及合規的要求下選擇投資的債券,而當前基金實際規模已經非常小,投資收益完全無法覆蓋運營等固定費用提取。
最新公布的2022年三季報顯示,該基金A類份額僅有12.67萬份,C類份額1262.98萬份。
大額資金撤退后淪為迷你基金
凈值持續回調、規模迷你……實際上,這只基金的命運,或在成立之初就已注定。據了解,該基金為機構定制產品。公開資料顯示,該基金成立于2017年3月,首募金額2億元,有效認購總戶數214戶,機構投資者持有絕大多數份額。
在成立后的近3年時間里,該基金的規模基本維持在2億元左右。直到2020年一季度,季報顯示,該基金遭遇巨額贖回,基金規模僅剩約400萬元,淪為迷你基金。2020年二季度末,該基金規模再次迎來大幅變動,期末基金總份額驟增至16.57億份,創成立以來的規模新高,“大戶”進場特征顯著。
不過,2020年三季度,資金再次撤退,該基金規模僅剩1.58億元;接下來的一個季度,該基金規模更是降至不足100萬元,再次淪為面臨清盤風險的“袖珍”基金。
“此前基金公司遲遲不清盤,大概率是出于保殼需求,力爭通過持續營銷,或吸引機構資金進來,讓產品能夠繼續運行。對于中小公司而言,基金產品數量本就不多,如果趕上債券市場行情火熱的時候,產品還是有可能保住的。”一位基金人士告訴記者。
不過,在經歷了大額資金撤退、凈值持續下降后,該產品或最終走向清盤結局。就在近期,該基金公司宣布,決定召開持有人大會審議基金合同終止事項。
影響基金平穩運作
回顧該基金的規模變動與凈值走勢,可以發現,基金規模的大起大落給基金運作帶來了較大沖擊。
一位基金分析師表示,不少現存的迷你債基都是機構定制產品,如果機構資金退出,又沒有找到其他機構承接,基金維持迷你規模,最終難逃清盤命運。
“我們也很無奈,這類機構定制產品,一旦遭遇機構撤資,基金規模就很難再做大。” 一位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回應。北京某固收基金經理也表示:“對基金經理來說,壓力也很大,資金突然撤退后留下的‘爛攤子’仍然需要打理,有時候不得不另辟蹊徑,采取激進的投資策略來拯救基金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