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口基數不斷增長。 截止2021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7億,預計“十四五”時期、2035年將分別突破3億、4億。為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國家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11月25日,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實施,第三支柱養老金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具體發展路徑仍待進一步探索。
12月11日下午,在第四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中國銀行養老金融部總經理田軍、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長江養老總經理(擬任)王海峰、騰訊金融科技副總裁楊峻等多位業內專家為“中國養老金融改革”獻言獻策,鳳凰網財經全程報道。
(資料圖片)
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灰犀牛?
“長壽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人口老齡化只是其副產品,是發展中必然要面臨的灰犀牛風險。我國老齡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資金缺口不斷增大。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老齡化問題出現在經濟尚不發達、國民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的階段,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點。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可能比西方發達國家更加劇烈,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陳文輝說道。
目前,中國養老金規模(包括:戰略儲備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已超過10萬億,約占 GDP 比重的10%。按照目前養老金的發展狀況,市場預計五年后養老金總規模將達到70萬億。
陳文輝認為,我國目前10萬億的養老金規模是遠遠不夠的;個人養老金業務如果在5年后達到0.5-1萬億規模,也與國際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他表示,“從金融角度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核心在于持續做大養老金規模,形成長期資本,并通過科學配置,實現養老金保值增值,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所以,陳文輝建議政府構建全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體系,加快養老金積累速度。“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個人儲蓄存款約10萬億,如果能有更大力度的政策引導,將其中30-40%轉化為養老金,五年后就能形成20萬億長期資金。”同時,他還建議提升第二支柱養老金的覆蓋面。
除了提升養老金規模,陳文輝認為,還要優化養老金投資布局,抓住老齡化帶來的投資機會。“比如:醫藥創新,銀發經濟,AI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都適合養老金投資布局。”
養老金財富如何藏富于民?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作為‘家庭財富’,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財富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是典型的“二元結構”,正規部門就業人數有限,理論上能建立企業年金的人數遠小于能開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人數,“我國靈活就業人數超2億,4.7億城鎮勞動者及農村勞動者只要參加了基本社保都可以開立第三支柱養老金。”
所以,鄭秉文表示,隨著二三支柱養老金架構的完善,我國養老金體系具備了“主權財富”和“家庭財富”共同發展的條件,也標志著中國進入了真正的大眾養老金新階段。
但第三支柱養老金如何才能完成“藏富于民”的使命,任務非常艱巨。
對此,鄭秉文等多位專家都認為,關鍵是要提升二三支柱養老金的覆蓋面,讓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中國銀行養老金融部總經理田軍表示,要解決好稅優問題,讓更多非享受稅優的人群加入進來。長江養老總經理王海峰建議,繼續做大“蛋糕”,讓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增加。
博時基金董事長江向陽認為,第三支柱的資金來源需要進一步規范、擴充。“當前,個人養老金的制度激勵主要是稅收優惠,但真正能夠按照政策享受優惠的人數只有6000-7000萬。大多數居民難以享受到優惠激勵,所以參與的積極性不足。一些運作成熟、業績優異的權益基金、指數基金、養老金產品、主動FOF基金也有條件納入養老稅收的范圍。”
他還從公募基金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升個人養老金產品對于居民的吸引力。江向陽表示,“公募基金有長期優異的投資回報才能更好服務養老需求,贏得投資人對養老產品的信任。”
田軍表示,“中國銀行要為投資者提供產品便利,豐富儲蓄、理財、基金和保險等養老金融產品,切實滿足市場客戶多樣化養老需求。”
王海峰認為,應該豐富養老金產品供給,夯實資管能力,打造長期穩健收益。他表示,要發揮保險企業在年金等領域積累的大類資產配置和絕對收益投資的優勢,通過多資產、多策略、多工具滿足不同客戶的養老金資產配置需求。同時,發揮保險資管機構的資產創設能力,在符合國家戰略導向的領域尋找長期投資的機會,積極參與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探索養老金參與投資健康養老產業的可行性,實現資金管理和產業建設之間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