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如火如荼,組件行業全球領先。安信國際研報指出,中國光伏組件產能占全球70%以上。
光伏產業鏈由上至下分為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四大環節,其中,出口貿易占據我國組件企業營收較大比例。上海證券分析師開文明12月9日發布的研報指出,2022年1-10月,組件出口約136GW,同比增加65%。
【資料圖】
東南亞地理位置與中國接壤,東盟長久以來與中國存在著合作關系,同屬RCEP成員國。最為關鍵的是,可以規避絕大部分關稅和貿易壁壘。因此,各大組件廠開始了東南亞光伏的投資布局。
浙商證券分析師張雷等12月發布的研報指出,美國光伏關稅政策邊際改善,減免兩年內東南亞進口組件關稅。2022年6月,美國白宮宣布將在兩年內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四國進口的光伏組件給予關稅豁免。分析人士指出,早在14年的二次雙反期間,中國光伏便已經采取了海外投資建廠的解決方法,將目光鎖定在了東南亞。
中國組件龍頭海外收入占比高 在東南亞進行一體化布局
據CPIA統計,我國已有近20家光伏企業通過合資、并購、投資等方式在海外布局產能,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其中,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東方日升布局相對領先。
半年報顯示,隆基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四大光伏組件龍頭海外收入占比分別為39.42%、74.64%、67.22%、61.03%。同時,外幣應收賬款占據相當一大部分比例。
張雷指出,全球光伏裝機需求旺盛,海外市場多點開花。除歐洲市場受俄烏戰爭影響需求高增以外,美國市場關稅政策邊際向好,出貨量有望持續提升,巴西、東南亞、中東非等新興市場需求加速啟動;國內裝機連續同比高增,分布式需求旺盛,集中式電站有望逐步啟動,終端需求將進一步加速釋放。在海外需求激增的刺激下,各企業海外市場布局對未來組件競爭態勢影響較大。
從競爭格局來看,據各家公布的經營數據,前三季度組件商排名依然是在“變”與“不變”中競爭愈加焦灼:隆基綠能組件出貨量超30GW,在被晶科能源反超兩個季度后,重新坐回榜首;天合光能累計出貨量28.79GW,穩居第二;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分別出貨28.5GW和27.1GW,位列第三和第四。
分析人士指出,一體化布局可以平滑行業波動,而綜合毛利率也會有提升。組件龍頭在東南亞也進行一體化布局。浙商證券分析師張雷等10月16日發布的研報指出,目前組件龍頭在東南亞布局的產能包含硅片/電池/組件分別約21.6/27.7/30GW(包含在建),包括隆基綠能硅片/電池/組件分別4.1/7.5/11GW;天合光能硅片/電池/組件分別6.5/5.2/5.5GW;晶科能源硅片/電池/組件分別7/7/7GW;晶澳科技硅片/電池/組件分別4/5/3.5GW;東方日升電池/組件分別3/3GW。
東南亞是美國進口光伏的大本營 貿易摩擦下海外產能布局快享優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美國的太陽能光伏組件的出貨量在2020年達到了21.80吉瓦,比2019年增加5.40吉瓦。2020年,美國太陽能光伏組件出貨量的89%來自進口,其中約四分之三來自東南亞。
如此看來,美國進口的光伏產品有大部分仍舊是源于中國企業制造。美國是最早且最頻繁對中國光伏產品發起貿易保護的國家。2012年之后,美國政府多次發起針對中國公司的不公平貿易調查,并通過雙反調查、保障措施調查等貿易救濟手段向中國光伏企業征收過數輪關稅。
當地時間12月2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8家光伏企業的反規避調查初裁結果,判定其中4家中國企業的子公司存在規避行為,分別為比亞迪、隆基綠能、天合光能和阿特斯,晶科科技、新東方太陽能、韓華、博威4家公司不存在規避行為,終裁決定將于2023年5月1日發布。
該調查始于2022年3月。美國商務部稱,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將產品轉至東南亞四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組裝后再出口美國,以規避美國針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反補貼稅。
分析人士指出,晶科與隆基、天合、阿特斯同為組件龍頭,卻被裁定不存在規避行為,這有其海外產能布局快的功勞。截至2022年初,晶科馬來西亞電池、組件產能分別達7GW,越南硅片產能達7GW,為中國首家在海外擁有完整垂直一體化產能的光伏企業。對比來看,彼時隆基硅片產能僅0.6GW,天合則無硅片產能。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人士指出,海外營商環境這兩年不再穩定。如晶澳科技在2021年年報中提出了五大風險,都和全球市場波動相關。列舉的風險除了產業政策、國際貿易、疫情影響之外,還包括俄烏戰爭帶來的物流運輸和金融結算風險。此外,一體化布局也有弊端。如一體化改變了專業合作、分工的信任,讓戰友變敵人。其次,一體化意味著高投資。當行業發生重大技術變革的時候,一體化企業的重置成本會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