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3年,港股繼續成為各方機構關注的焦點,私募整體持續增配港股。
(資料圖)
雖然經歷了近兩個月的強勢反彈,機構對于港股后市表現依舊樂觀。數據顯示,自10月31日以來恒生指數、恒生科技累計上漲近34%、47%,部分重點布局港股的百億級私募業績快速“回血”。
即便在大幅反彈之后,港股相對估值依然處于歷史可比區間下沿,成為私募基金和ETF資金等大型投資者進一步增配港股的重要原因。而且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南下資金加倉科技股。全年來看,截至12月23日,南向資金年內凈買入3775億元。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以來,連續第九年維持凈買入。
在投資方向上,港股市場的持股集中度有所提升,機構投資者對于港股互聯網、醫藥等板塊更為青睞,特別是頭部互聯網企業尤為看重。
私募整體持續增配港股,南下資金加倉科技股
在11月份開啟反彈之后,國內機構投資者繼續加碼港股。一方面是私募整體持續增配港股,另一方面是南下資金通過恒生互聯網ETF等持續買入。
根據華潤信托陽光私募股票多頭指數(CREFI指數)最新月報顯示,截至11月末,在CREFI指數成份基金的股票資產中,中證500指數成份股平均配置比例為11.29%,環比10月末下降2.99個百分點。港股平均配置比例則為21.3%,環比10月末上升2.82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私募首月增配港股。據華潤信托統計,截至10月末,CREFI指數成份基金的股票資產中,港股平均配置比例為18.48%,較9月末上升2.01個百分點。
在跨境ETF上,南向資金持續流入。根據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年內南向資金已連續11個月凈買入,其中,10月、11月分別凈買入680.55億元、463.81億元。全年來看,截至12月23日,南向資金年內凈買入3775億元。自2014年滬港通開通以來,連續第九年維持凈買入。
其中,互聯網科技類港股ETF最受歡迎。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2月23日,四季度以來恒生科技指數ETF(513180)份額增加84.5億份,增幅明顯。從月度數據來看,11月恒生科技指數ETF(513180)份額增加21.4億份。從全年份額變動來看,截至12月23日,年初至今份額增加225.16億份,增幅達到274%,增幅最大。
“11月份以來港股開啟大幅上漲行情,內資在階段性博弈中實現了對外資的勝利,這在港股歷史上尚屬首次。”平安證券分析師薛威認為,在港股10月份的持續下行中,外資出于恐慌情緒不斷拋售,而南下資金則持續逆勢買入,11月港股開啟大幅上漲行情,外資重新流入。內地投資者通過南向渠道不斷增加對港股的投資,內地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對于港股的定價權不斷增強。
港股估值仍有向上修復的空間,互聯網、醫藥板塊最受青睞
雖然經歷了近兩個月的強勢反彈,機構對于港股后市表現依舊樂觀。特別是,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會議強調“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機構投資者對于港股互聯網、醫藥等板塊更為青睞。
聚鳴投資創始人劉曉龍表示:“由于前期跌幅較大,美聯儲加息大概率接近尾聲,港股可能是階段性更優的配置選擇,因此我們11月把港股和中概股倉位提升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中歐瑞博掌門人吳偉志近期也表示,目前中歐瑞博實際持倉當中,港股公司的權重已經超過A股公司的權重。吳偉志認為,中國存在一批具有全球領先競爭力的創新藥企業,但前期由于市場悲觀情緒濃厚,行業整體陷入調整。站在當下,創新藥領域,尤其是港股市場的創新藥板塊,出現了一大批值得研究和投資的企業。另外,互聯網板塊中的優質企業目前性價比也較為凸顯,隨著全球流動性改善,后續有望表現亮眼。“雖然11月以來頭部互聯網企業已有所反彈,但估值還不貴,我們會繼續持有。”
百億私募基金涌津投資認為,當前看,市場大環境已經逐步向好,企業方面雖然商業邏輯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股價已經充分的price-in,企業估值已經和受打壓后的行業基本面匹配,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
涌津投資認為,港股中有很多新興行業的龍頭公司,在行業逆勢期的市占率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得到了加強,那些能夠不斷推出創新產品,能夠適應新環境的公司將在未來脫穎而出、不斷做大,投資人需要有能力識別出行業內最優秀的公司。同時,港股的低估值從來就不是投資的風險,而是對于投資人的巨大機遇。從長期視角看,港股依舊存在著優秀的公司處于歷史的底部區域,在投資過程中,可以多研究公司的價值,而把股價的波動作為可以利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