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經濟發力點在哪里?
回望2022,債市震蕩,貨幣和大宗商品暴跌,市場動蕩不斷,但“危”中“機”存,隨著我國疫情防控措施的火速落地,一系列重磅經濟信號的接連釋放,2023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充滿了無限遐想。
一段時間以來,在疫情的反復、外部環境的沖擊、消費持續疲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我國經濟一直在承壓運行,但隨著近期以來,防疫政策優化、穩增長措施發力以及低基數效應,中國經濟正在迎來關鍵拐點。
(相關資料圖)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樣明確提出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全國多地密集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和相關會議,從持續減稅降費,到加大企業融資支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推動民營經濟實力持續壯大。
與此同時,新冠病毒感染將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疫情逐漸走向尾聲,經濟面持續向好,當前的港股市場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牛市氣息。
疫情三年后,全球的經濟態勢將走向何方?經濟工作具體將如何部署?三年疫情造成的疤痕效應要如何克服?后疫情時代,個人又該如何防護?未來一年,怎樣真正提振及穩住企業的信心?民營經濟的突破路徑將在何處?
2022年12月29日-30日,謝伏瞻、江小涓、朱光耀、李揚、屠光紹、宋志平、高西慶、高福、金冬雁、丁雄軍、毛大慶等數十位政商學屆嘉賓將齊聚“2022鳳凰網財經云峰會”,共探全球經濟走勢,思索未來破局之道。
新冠疫情真的終結了嗎?
2022年12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總體方案》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更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明確指出,2023年1月8日起,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
“疫情時代”似乎已走向尾聲。
但與此同時,在全國各地放開疫情防控措施后,都陸續迎來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第一波高峰期,公眾對新冠疫情的快速上升出現焦慮情緒,部分地區出現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現象。
“看病難”的高潮期還會持續多久?疫情晚發的地區要怎樣權衡“放”和“嚴管”之間的平衡?疫情防控今后的重點是什么?
新型冠狀病毒的“乙類乙管”狀態有何意義?在防控層面與甲類又有何區別?
“乙類乙管”后,如何有效地防止醫療資源擠兌?如何降低重癥和死亡的發生?
后疫情時代,又會對核酸檢測將會作出什么樣的調整?什么情況下有必要做核酸檢測?
新冠疫情是否會有大規模后遺癥,網上頻傳的“大白肺”發生比例如何?
當下我國醫療資源儲備和供應是否充足?能否滿足重癥陽性患者需求?
個人又應如何做好防護,當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對于以上問題,我國著名流行病學專家曾光、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北京天壇醫院呼吸內科主任張杰、北京仁正醫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及百度醫療事業部原總經理李政共聚“2022鳳凰網財經云峰會”,就疫情問題為公眾答疑解惑,詳解我國疫情防控面臨的新形勢。
全球的經濟態勢將走向何方?
2022年,隨著美聯儲貨幣政策大轉彎,開啟加息周期,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嚴重動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0月曾警告稱,未來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將面臨經濟衰退,2023年全球GDP增長率低于2%的可能性為25%。同時預計,全球GDP增速將從2021年的6%放緩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
同時,隨著連續一年超快步伐的加息之后,美國通脹已出現從高點回落的跡象,貨幣政策已出現松動。
在此背景下,美聯儲可能將重新進入降息通道,對海外和中國資產形成利好。
摩根士丹利近日發布的《2023全球宏觀經濟展望》便認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總體動力不足,但是亞洲經濟最為樂觀,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其中中國和印度將引領亞洲的發展。具體來看,中國消費市場復蘇將推動經濟復蘇,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將實現5%的增長。印度經濟有望實現6.2%的增長,推動因素包括制造業投資和能源轉型等。
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則預計,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體量逐漸趕超發達國家,全球GDP總值將翻番,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國家經濟將占全球經濟產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歐洲國家經濟于全球市場的占額將縮減至不到五分之一左右。
展望2023年,中國經濟受低基數和新一輪政策驅動影響,或將迎來重大拐點,擺脫低迷狀態,重啟內需、重啟消費將成為2023年的經濟關鍵詞。
而在市場的一眾觀點里,市場民營經濟化的投資,幾乎成了2023年最關鍵的經濟發力點。
復蘇大勢之中,民營經濟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民營經濟,是指除了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外商和港澳臺商獨資及其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包括國有民營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混合所有民營經濟、民營科技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類型。
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占市場主體96%,上市公司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三分之二,近年來新上市的企業中,民營企業更是占到80%以上。
民營經濟的特征曾被概括為“五六七八九”,即民營企業以占用不到30%的國家礦產資源和政府科技資源、不到40%的國家金融資源,創造了全國50%以上的投資、稅收和出口,創造了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科技創新和新產品、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市場主體,創造了全國100%以上的城鎮新增就業和貿易順差。
此外,我國民營企業占全國企業法人總量的98%,民營經濟就業占城鎮就業的80%以上:
2012年——2022年,全國城鎮就業總量增加了1億多人,其中,國有單位減少1000多萬人,外資企業增加200多萬人,民營經濟增加1.2億多人,超過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總量。
民間投資占全國投資的57%,民營企業占工業企業營收的52%、占工業企業利潤47.7%,民營經濟稅收占全國稅收的60%,民營企業占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9%。
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僅今年前11月,我國民營企業進出口19.41萬億元,增長13.6%,占我外貿總值的50.6%。
此外,2022年中國有獨角獸企業356家,僅次于美國,其中90%以上是民營企業。
中國的“專精特新”企業,80%以上是民營企業。
市場民營經濟化的投資無疑將成為2023年中國經濟最主要的驅動力之一,也是市場經濟活力的根本保障。
未來一年,中國經濟將重點在哪些領域發力?
2023年,中國經濟將在何處發力?
近年來,由于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等內、外部環境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居民大量消費需求處于被壓抑的狀態。
對此,中央經濟會議重點提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從內需的結構來看,今年1-11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速高達9.3%,全口徑基建投資同比增速高達11.6%,但1-11月社零額同比增速僅為-0.1%,復蘇潛力巨大。
未來,經濟復蘇中被抑制的消費領域能否否極泰來?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又有哪些具體舉措?
在部署明年重點工作時,中央經濟會議突出強調了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
貨幣政策方面,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
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則從2017年末的近170萬億元增加到現在的260多萬億元。
那么,提振市場信心、盡快實現經濟平穩運行甚至整體好轉,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又會出臺哪些具體政策?
此外,會議提出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各項工作,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推動行業重組并購,有效防范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改善資產負債狀況,同時要堅決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是否意味著房地產行業2023年將迎來相關重磅政策,進入市場企盼已久的復蘇態勢?
最后,會議提出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
當前,我國制造業如能源汽車、發電組件、儲能產品、智能設備等出口表現亮眼的產業是否具備投資機會?人工智能、新能源、供應鏈安全、生物醫藥領域等硬科技領域是否是決定中國的經濟未來在全球的地位,以及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成色的關鍵要素?
2022年12月29日至30日,謝伏瞻、江小涓、朱光耀、李揚、屠光紹、宋志平、高西慶、高福、金冬雁、丁雄軍、毛大慶等數十位政商學屆嘉賓齊聚鳳凰網。
爬坡過坎,如何提振經濟信心?政策落定,如何激發民企活力?世紀疫情,中國如何平穩闖關?風高浪急,全球如何渡過危機?一切問題的答案,盡將在“2022鳳凰網財經云峰會”揭曉。
本次活動感謝華熙生物特別支持、小糊涂仙贊助合作、天眼查獨家數據支持。
百年變局,時代激蕩,洞察時與勢,把握危與機,精彩對話,今日正式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