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崗買房一萬五,全國卻有69個“鶴崗”,它們共同的名字叫“資源枯竭型城市”。
(資料圖)
2008年、2009年、2012年,我國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的城市,其中煤炭城市37座、有色金屬城市14座、其他城市還有18座,共涉及1.54億人口,這些城市因資源而興,因資源而衰。
就拿遼寧阜新來說,曾經擁有亞洲第一露天煤礦,即海州露天煤礦。從1953年開始投產,半個多世紀生產煤炭達到驚人的2.44億噸。但漸漸地,海州露天煤礦形成了一個350米深的巨坑,面積相當于38座故宮那么大。到2001年阜新已無力回天了,被列為了“全國首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市”。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其他城市的命運也差不多。甘肅白銀市也曾因3次礦山大爆破打開了財富的大門,各省份的人都移民來開礦,但從80年代起當地就進入資源枯竭期,1988年關閉了最后一個采礦坑,最終被列入了首批資源枯竭型的城市。
這一座座資源枯竭型的城市,都曾經因為“家里有礦”沒有動力發展別的產業,而今人口大量流失、房子被“白菜價”甩賣,這些城市如果找不到新出路,若干年后可能會真的消失。
那該怎么辦呢?有人說補貼。到2018年這69座城市累計已獲得補貼1600億元,但補貼并不是長久之計,真正要做的還是產業轉型、自力更生。
縱觀全世界,值得我國借鑒的案例其實不多,一是轉型成功的城市確實少,二是縱觀全世界轉型最成功的幾座城市,底子都比較好,比如伯明翰從鋼鐵、煤炭之都轉型為創新服務業城市;匹茲堡從“美國鋼都”轉型為“科技之都”,這種超級大轉型對產業基礎、城市綜合實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可能在世界范圍內最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德國魯爾區的轉型,資源枯竭后他們大搞工業旅游,將大量廢棄的礦山、工廠進行綜合性開發,做成工業遺址來發展旅游。這種模式的門檻較低,德國境內有突出價值的工業遺址就有400多處,平均每年有4億人次游客。
我國廣西“煤都”合山就借鑒了這個思路,立足于工業研學,通過整修礦山、礦井、老火車站、鐵軌等遺跡,努力打造著獨樹一幟的“一城一軌一園”特色工業旅游品牌。
我國69座城市產業轉型是高度個性化的,但可以大致把他們的轉型分為三類。
第一類:替代型。原產業不行了,直接換個產業。比如甘肅玉門本是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但石油衰退后,政府果斷“搬遷“發展起了風電產業并成功抓住“兩山夾一谷”的特殊位置,成為了東西風的天然通道,被稱之為“世界風口”。如今玉門風能的開發量可占到全國的七分之一。
第二類:延伸型。原產業不行了,但不放棄繼續升級。比如:鶴崗是一座“煤頭化尾”的城市,煤炭至今也是支柱產業。但鶴崗也在轉型,方向是繼續做精加工和深加工,如:煤轉電、煤制焦、煤制氣、煤制肥等。
目前,轉型效果比較好的城市主要是第三類:混合型。也就是兼顧原有產業,培育新產業。不過這類城市通常周邊資源不錯,有大城市的幫扶。
比如:中國“鋅都”廣東韶關,靠近大灣區就主動融入,在交通、產業、科技、民生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韶關便從過去依賴煤礦、鐵礦、鉛鋅礦,到現在大力發展起了先進材料、先進裝備、現代輕工業這三大戰略性產業集群。
再比如:工礦城市黃石礦產資源衰退后,充分發揮了沿江開發口岸的優勢,和武漢聯合大力搞外貿,以印刷線路板為突破口,全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
目前,黃石100多家企業與武漢頭部企業配套,共同建起了湖北“光芯屏端網”的萬億產業鏈。
除上面提到的一些代表性城市外,還有很多城市也在積極轉型,比如:云南易門,自從銅資源枯竭后就在探索陶瓷建材、烤煙畜牧業。再比如:遼寧阜新為了擺脫煤炭單一產業結構,也在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
當下,盡管只有少數城市成功轉型,但好在各城市都克服了“等靠要”的想法,都在努力探索。這個過程中對困難地區給予財政補貼是很有必要的,希望有越來越多城市能找到新的支柱、轉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