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全國多地發生殺牛倒奶現象,這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原因是近兩年奶牛產能過剩。但受疫情影響,人們對乳品的需求整體下降了,導致了牛奶的滯銷。奶農的奶沒有人收,放在手里就會壞掉;而且奶牛飼養成本高昂。據估算,飼養一頭奶牛每年成本在6000元左右,平均每天16~17塊錢,多養一天就多花一天的錢。一邊牛奶沒人收,一邊每天都是凈支出。無奈之下,奶農們只能忍痛宰殺了奶牛,靠賣牛肉彌補一些損失。
有網友問:既然牛奶賣不出,為何超市里的牛奶價格卻不下降呢?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我們喝的超市里的牛奶成本由幾部分組成,業內人士介紹:原奶大概只占50%,另外包裝成本占35%,制造費占5%,人工等其他費用還占10%。原奶價格降了,但其他環節成本不會降,所以對超市牛奶價格的影響有限。
第二、牛奶的需求彈性較低。有分析說牛奶消費的兩大群體是學生和老人。對于他們來說牛奶算得上生活必需品。他們不會因為牛奶價格漲了一點就不喝牛奶了。其它本來就不喝牛奶的人也不會因為牛奶降價一點就開始喝牛奶。所以牛奶的需求很穩定,降價對銷量的影響并不大,超市一般都不愿意降價。
圖片來源于網絡
有網友會說:“既然牛奶都沒人收了,那為什么不免費送出?總比倒掉強。”
這里奶農首先要考慮到的是成本,剛產的原奶是不能直接喝的,要經過殺毒才行。殺毒是一部分成本,另外還有儲存、包裝、運輸等,如果免費送,等于還得讓奶農貼錢。其次是價格秩序問題,如果牛奶免費送,大家喝到了不花錢的牛奶,試問:以后誰還會花錢買牛奶呢?如果大家都不買,都等著免費送,誰還有動力生產牛奶呢?最后結果可能是需要喝牛奶的人花錢也買不到牛奶了。
所以,奶農倒掉牛奶也是一種調節市場供需的方式。但這種做法令人心疼。有沒有什么辦法,既不用倒掉又能穩定市場供需呢?一個辦法是把原奶制成奶粉,原奶保質期只有3~4天,變成奶粉后可以延長到一年,等于是把過剩的牛奶儲存起來,等市場供需平衡了再把奶粉投放銷售。
眼下,一些地方已經在發放生鮮乳噴粉補貼資金了。比如近日,河北省緊急向乳業加工企業發放了4000萬元相關補貼,鼓勵乳企對原奶應收盡收,最大限度為奶農紓困。相信這一做法能為一些奶農解決燃眉之急,至少不再讓他們的勞動成果被白白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