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出爐的2022年中國經濟年報顯示,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在121萬億、3%等“大數”背后,許多貼近你我日常生活的小切口也值得關注。
關于人口、就業、收入、消費等11個熱點問題,國家統計局密集發文作出權威解答,傳遞出不少好消息和重要信號。
【資料圖】
經濟大局穩不穩?
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司長趙同錄表示,中國經濟發展提量增質,整體運行韌性彰顯。
2022年,我國GDP為1210207億元,突破120萬億大關,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按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GDP總量約為18.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
從三大需求看,最終消費支出超過60萬億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2.8%,拉動GDP增長1.0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0.1%,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7.1%,拉動GDP增長0.5個百分點。
人口總量為何下降?
2022年末,全國人口為141175萬人,比2021年減少85萬人。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分析說,2022年我國人口總量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出生人口減少。一是因為育齡婦女持續減少。2022年,我國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比2021年減少400多萬人,其中21—35歲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減少近500萬人。二是因為生育水平繼續下降。受生育觀念變化、婚育推遲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22年育齡婦女生育水平繼續下降。
王萍萍表示,雖然2022年人口總量略有下降,但我國仍有14億多人口,人口規模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長期存在;勞動年齡人口近9億,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
與此同時,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提升,人才紅利逐步顯現。2022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93年,比2021年提高0.11年,比2020年提高0.18年。人口素質的不斷提高將有力支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升級、全要素生產率提高,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收入增長跑得多快?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司司長方曉丹介紹,2022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義增長5.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9%,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中西部地區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保持高位,帶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0%和5.3%,快于全國居民收入增速1.0和0.3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5%和2.9%。
消費何時回暖?
202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0.2%。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司長董禮華表示,盡管疫情對消費市場恢復產生了較大影響,但也要看到,消費市場韌性猶在、潛力較大。
消費發展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從近期情況看,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落實、消費場景有序恢復,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等接觸型服務消費開始有所改善。從長期發展潛力看,我國總人口超過14億人,城鎮化率穩步提升,鄉村市場蘊藏較大潛力,有力支撐我國消費市場穩定恢復發展。
消費升級趨勢也沒有改變。疫情發生前幾年,居民消費已呈現出升級發展態勢,即使受到疫情沖擊,消費升級發展趨勢沒有改變。當前,居民品質化需求持續增加,綠色環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服務消費意愿依然強烈。伴隨消費場景創新拓展,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及市場供給不斷完善,消費結構將持續優化升級。
穩就業挑戰多大?
2022年,面對疫情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影響,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帶動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司長王萍萍提醒,需要清醒認識到,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經濟仍處恢復之中,穩就業仍需加力。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仍然很大,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依然較高,且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158萬人,促進青年人順利從業就職仍需付出努力。
同時,農民工就業也需要關注,當前外來農業戶籍勞動力調查失業率依然偏高。此外,就業市場尚未完全恢復,部分行業以及中小微企業雖然在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但用工需求的恢復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不過,下一階段我國保持就業總體穩定仍具有較多有利條件。王萍萍舉例說,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防控優化調整,住宿餐飲、旅游等接觸性聚集性服務業恢復改善,也有利于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體量大的優勢。
糧食安全穩不穩?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司長王貴榮給出了“定心丸”:202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731億斤,比上年增加74億斤,增長0.5%,糧食產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75億畝,比上年增加1052萬畝,增長0.6%,連續三年保持增長。
愛吃肉的也可以放心。2022年全國豬牛羊禽肉產量9227萬噸,比上年增加339萬噸,增長3.8%。豬肉、牛羊肉、禽肉、禽蛋和牛奶產量均不同程度增長。
物價是否平穩?
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司長王有捐表示,2022年,全國CPI上漲2.0%,漲幅比2021年擴大1.1個百分點。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別上漲1.1%、2.3%、2.6%、1.8%,漲幅呈先擴后落走勢。
分月看,1月份和2月份,受春節等因素影響,CPI同比均上漲0.9%;在國內疫情多點散發、能源和豬肉價格上漲、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3月份起CPI同比漲幅開始擴大,7月份上漲2.7%;8月份漲幅略有回落,9月份又擴大至2.8%;受節后需求回落、去年同期對比基數走高等因素影響,10月份和11月份同比漲幅分別回落至2.1%和1.6%;12月份臨近春節,漲幅回升至1.8%。
企業預期是否改善?
國家統計局工業統計司副司長江源透露,2022年對工業企業進行的三次留抵退稅政策成效調查顯示,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享受該政策的企業數量持續增加,已享受企業對政策實施滿意度較高,其中近三分之二表示非常滿意,受惠企業普遍反映緩解了現金流運轉壓力,減負效果十分明顯。
2022年四季度針對小微企業的調查顯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占65.9%,較上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政策惠及面自2021年四季度以來持續保持在六成以上。在政策持續發力的作用下,企業用工投資意愿有所恢復,工業企業景氣問卷調查顯示,2023年一季度用工預期指數環比上升0.9個百分點;投資預期指數環比上升0.5個百分點。
能源保供效果如何?
國家統計局能源統計司司長胡漢舟表示,煤炭生產企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釋放先進產能,圓滿完成保供增供任務。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原煤產量45.0億噸,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長9.0%,增速比上年加快4.3個百分點。
電力生產也平穩有序。電力生產企業切實履行發電保供責任,全力保障用電需求。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8.4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2%。
服務業能否向好?
隨著穩經濟各項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生產生活秩序恢復常態,服務業經濟活躍度正持續提升。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主任李 鎖強表示,12月中下旬以來,各大商圈客流量明顯增長,跨省游、長途游需求上升,人流量、車流量明顯增加。2023年元旦假期,全國郵政快遞業共攬投快遞包裹超21.3億件,其中,攬收、投遞包裹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5.2%和11.5%;元旦假期電影票房突破5.5億元,全國影院營業率達85%,創10個月以來新高。進入1月份以來,城市客運明顯回升。交通運輸部預計,2023年春運期間客流量超過20億人次,有望達到上年2倍。
穩投資能否持續?
2022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1%,增速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司司長翟善清提到,大項目投資帶動作用增強。2022年,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比上年增長12.3%,增速比上年提高5.4個百分點;拉動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2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
從投資先行指標看,2022年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比上年增長20.2%,投資到位資金(不含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1.8%,為投資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