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新加坡舉行發布會,發布了《全球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在報告中,IMF上調了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為一年以來首次。IMF預計今年全球整體GDP將增長2.9%,比10月份的預測提高了0.2個百分點,2024年經濟增速將上升到3.1%。
IMF認為,中國經濟今年預計將增長5.2%,高出此前預測值0.8個百分點,明年有望繼續增長4.5%。IMF表示,中國疫情防控措施調整將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美元疲軟也為持有外幣債務的新興市場國家帶來了光明前景。預計2023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將升至4.0%。
其他主要經濟體中,美國經濟增速今明兩年預計分別為1.4%和1%;歐元區經濟有望分別增長0.7%和1.6%。
在通脹方面,IMF指出全球通脹壓力已經下降。數據顯示,今年約84%的國家將面臨更低的整體通脹率,預計全球通脹將從2022年的8.8%下降到2023年的6.6%以及2024年的4.3%,但仍高于疫情前約3.5%的水平;目前主要的政策優先事項之一是各國央行應繼續應對消費價格的飆升。
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Pierre-Olivier Gourinchas)表示,未來一年仍會充滿挑戰,但很可能代表著經濟增長觸底反彈、通脹下降的轉折點。
IMF的看法雖然仍然謹慎,但與去年10月份相比,基調已出現了明顯變化,當時該機構經濟學家警告稱全球經濟面臨明顯的衰退風險。
古蘭沙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9%,意味著全球衰退風險已遠。”盡管如此,他警告說,這一前景面臨一些可能帶來拖累的風險,包括通貨膨脹反彈和俄烏沖突等。
IMF經濟學家解釋說,過去幾個月的一些情況促使IMF調整其預期。其中,得益于勞動力市場緊俏、家庭和企業支出強于預期以及歐洲迅速適應和應對烏克蘭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去年第三季度經濟表現出了令人意外的韌性。
古蘭沙表示,中國的重新開放意味著全球制造業產出增長,供應鏈干擾減少,中國消費需求增加。所有這些都會促進全球增長。另一方面,這可能導致天然氣、石油和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多和價格上漲,成為全球增長的抑制因素。“這兩方面影響的平衡情況存在很大不確定性,難以評估,”他說。“但總的來說,我們認為中國的重新開放利好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