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有所回升,多只績優基金卻“閉門謝客”。
2022年度“冠軍”基金萬家精選宣布自2月2日起暫停100萬元及以上的單日申購,更有基金一個月內連發3次限購公告,限購金額從10萬元一路降低至1萬元。
基金凈值不斷上漲,限購金額不斷調低,這是為何?
(資料圖片)
績優基金“閉門謝客”
2月2日,2022年度“冠軍”基金經理黃海管理的萬家精選暫停大額申購,單日單個基金賬戶申購上限為100萬元。此前一天,招商競爭力混合也宣布拒絕超過1萬元的大額申購。這已是近一個月內該基金第3次限購,并且限購金額不斷降低。
天天基金網顯示,截至2月1日收盤,連發三次“限購令”的招商競爭力混合近三個月的漲幅超過30%,位居同類基金的前0.5%。繼2022年11月30日恢復大額申購以來,該基金單位凈值持續增長,基金規模“水漲船高”。2022年四季報顯示,該基金規模已達到61.75億元,較三季度末增加一倍。
此外,長城雙動力混合、安信民穩增長混合、融通健康產業靈活配置混合等多只業績表現較為亮眼的基金也在近日宣布暫停大額申購。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閉門謝客”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業績的需要。因為大量新資金涌入,容易攤薄原持有人的基金收益,大量資金進入后難以短時間內尋找到合適投資標的,這會造成資金閑置。
理性看待規模
與以往利用績優基金沖規模有所不同,如今基金公司對規模的態度似乎顯得更加理性。華南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基金規模過大,確實會對基金調倉操作造成一定掣肘,尤其當規模超過基金經理能力范圍時,有可能帶來凈值大幅波動,給基金公司帶來負面影響。兩害相權取其輕,基金公司會選擇放棄一些規模,控制過多資金涌入可能產生的風險。
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似乎也不再一味追捧大規?;?。以招商競爭力混合為例,2月1日的最新限購公告發布前,有不少投資者在該基金的貼吧上呼吁限購,并表示對基金規模迅速增大的擔憂。
長江證券表示,限購能夠有利于化解基金“船大難掉頭”的問題,避免基金經理因流動性放棄一些投資機會,影響收益。
信達澳亞基金經理李淑彥認為,規模增加確實會對業績造成挑戰,但規模其實并無絕對的合適標準,和基金經理投資方法論有關。如果更關注公司基本面和長期發展潛力,規模半徑可以拓得更寬;但如果做的是短期行業景氣度,就更適合靈活的小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