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恩惠 上海報道
光伏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近些年來,在A股再融資環節,光伏公司始終沖在最前頭。
光伏龍頭天合光能(688599.SH)的“天23轉債”將在2月13日開啟申購。通過本次可轉債發行,該公司將募集約88.65億元。這其中,約有25.85億元募集資金用于自身“輸血”。
(資料圖片)
2022年以來A股光伏公司再融資情況梳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
受益于“雙碳”目標的驅動,光伏概念成為資本市場的香餑餑,A股光伏陣營不斷擴容,IPO融資屢創新高。而在再融資層面,A股光伏公司更是保持著較高的積極性。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僅2022年以來,已有23家A股光伏公司公布再融資方案,累計募集資金高達921.65億元。值得注意的是,6家公司的募資已經到位,另有2家公司再融資事項即將完成。
透視資金用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發現,擴產和“輸血”是A股光伏公司再融資的主要目的。甚至部分公司明確表示,其再融資所獲資金只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或償還債務。
921億元再融資用于何處
2020年5月,組件頭部企業天合光能在上市之初并沒有享受到資本市場基于其充分溢價的紅利。25.31億元的IPO融資,也遠遜色于2022年登陸科創板的晶科能源,后者首發融資高達100億元。
增發或者可轉債等再融資手段,成為天合光能后續融資的發力點。
事實上,自2020年上市以來,天合光能融資金額并不低,直接和間接融資總額為232.69億元。其中,該公司直接融資占比超過七成,約為166.48億元。而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統計,除去IPO融資外,天合光能的直接融資均以可轉債方式完成:2021年,該公司募資52.52億元,用于鹽城年產16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年產10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宿遷二期5GW)、宿遷(三期)年產8GW高效太陽能電池項目、鹽城大豐10GW光伏組件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2023年,該公司再度募資約88.65億元,用于年產35GW直拉單晶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在兩次可轉債募資中,天合光能用于自身“輸血”的資金占比分別為28.31%、29.16%。
對于光伏龍頭企業而言,得益于基本面的穩定以及光伏概念的熱捧,其再融資項目往往受到資本的追捧,所募集資金規模往往也十分可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發現,2022年以來,已有8家A股公司的單項再融資規模超過50億元,分別是大全能源(688303.SH)、晶科能源、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合盛硅業(603260.SH)、協鑫集成(002506.SZ)、上機數控(603185.SH)、東方日升(300118.SZ),融資規模區間為50億元至110億元。
大全能源、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的再融資金額分列前三位,為110億元、100億元和89.60億元,各自由增發、可轉債、可轉債方式進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的可轉債融資事項已經進入到了證監會問詢反饋階段,而大全能源的增發融資已經2022年7月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從去年1月份公布預案到7月份新增股份完成登記,大全能源僅花費半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了目前A股光伏公司最大規模的再融資。資金計劃顯示,該公司所募資金中約80.03億元用于年產10萬噸硅料項目擴產,29.97億元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即為自身“輸血”的資金占比約27.24%。
事實上,通過增發、可轉債等再融資手段,不少A股公司實現了產能擴張甚至新業務的拓展。例如,硅片黑馬上機數控2022年4月份公布的增發項目——擬募資58.19億元,用于年產5萬噸高純晶硅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這家近些年來持續向硅片制造轉型的公司,正力圖向上游開辟硅料業務。可見,在這一業務拓展的過程中,再融資成為其新業務拓展的重要資金來源。
如何擺脫“圈錢”質疑
不同于首次公開募股(IPO),再融資是公司成功上市后再次向投資者募資。合理的再融資能夠幫助公司改善流動性,助力業務拓展。但再融資背后,其所引發的爭議也一直存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來,A股光伏公司數量大幅擴容。截至2022年底,A股光伏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已經有超過130家。而在2020年底,這一數字為60家,即兩年實現翻倍式增長。
且在過去兩年里,部分A股光伏公司的IPO頻頻出現超募現象。而其所超募的資金,最后卻用于理財等與主營業務不相關的用途。因此,質疑聲四起。
數據顯示,2022年,滬深市場IPO和再融資合計超過1.4萬億元。但在再融資資金用途中,部分A股光伏公司明確僅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或償還債務。
2022年8月,光伏硅片切割企業高測股份(688556.SH)發布增發預案,擬向特定對象募資10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或償還貸款。隨后,其募資上限下調至9.20億元。
然而,對于此次募資全部用于償還債務或補充流動資金,上交所亦發函問詢其合理性。
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高測股份可自由支配資金金額為5.17億元。但該公司在回復上交所問詢時表示,“公司2022年至2024年流動資金缺口預計約為16.26億元,公司僅靠自身積累和銀行授信難以滿足業務發展的全部資金需求。”
雖然高測股份從資金缺口等方面解釋本次再融資僅用于自身“輸血”的合理性,但這的確反映出,當前再融資手段已經成為A股光伏公司緩解流動性壓力的一大支撐。
相同的案例還有合盛硅業。2022年5月,其拋出一份70億元的定增方案全部用于補充流動資金。有所區別的是,該公司定增對象為實際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動人。不過,雖然實控人及其一致行動人自掏腰包“輸血”上市公司,但其持股比例得到一定提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發現,截至目前,A股光伏公司的再融資資金用途幾乎均投向于產能擴張和流動資金補充。并且,絕大部分上市公司所募資金用于補充流動資金的占比均維持在30%下方,主要目的仍是服務于主營業務的加碼或新業務的拓展。
不可否認的是,上市公司要做大做強,離不開再融資"補血"。但也要掌握好融資的目的和程度,更不能過度依賴高資本消耗,以及為了“圈錢”而肆意融資。
與此同時,及時披露再融資后續使用進展,亦是擺脫“圈錢”質疑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對于目前大熱的光伏賽道而言,唯有將熱錢發揮真正效用,才能滋養主營業務,提升競爭力。